首页 > 沂蒙人 > 历史人物

王 璟:我官绝人不绝

admin 历史人物 2019-11-20 12:47:5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王 璟


王璟,男,字廷采,号东皋,明代左都御史,祖籍山东省安丘县冢阿村,出生在沭河东岸的莒南县板泉镇大白常村,少时聪慧、勤学刻苦,明成化七年(1471年)25岁中举人、明成化八年(1472年)26岁中进士,先任登封县知县,又任两京御史。弘治十四年(1501年)以南京鸿胪卿拜右佥都御史,处理两浙盐运,弘治十七年(1504年)任保定巡抚,正德元年(1506年),因病致仕。正德三年(1508年),因事连坐被夺官闲住。正德六年(1511年),起用任山西巡抚,后累迁右都御史。不久改左都御史。之后进太子太保。王璟在朝为官50余年,是个刚直不阿、清正廉洁的人。他曾辅佐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樘、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熜四代皇帝,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他一生勤政爱民、政绩卓著:在位期间不避权贵,先后革除皇庄、统理盐法、抗击鞑靼、肃平冤狱、赈济灾民,深得百姓拥护和爱戴;他深谙民间百姓的疾苦和愿望,为官后公忠体国,系心民瘼,被朝野视为重臣,躬侍四帝,一直为朝廷所倚重;他多次乞休不获准,至75岁退休,仍受到朝廷优厚礼待;到朱厚熜即位,严嵩专权,王璟看到皇帝昏庸,国势日衰,便辞官回到故里,不久病故,享年87岁,卒赠“少保”,谥“恭靖”。去世后,世宗皇帝十分悲痛,曾亲自御封,赐御祭九坛。王璟一生为官清正廉洁,明史给予很高的评价,被后人尊称为“王都堂”。

(一)王璟大事年表

王璟墓石刻造像位于莒南县城西25公里,板泉镇境内大白常村西南300米。建于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65-1488年),因系明代左都御史王璟坟墓于1973年平掉)而得名。茔地南北长136.4米,东西宽115米,南门是一道石刻过门,进门迎面有三间祠堂(1949年建国后拆除),祠堂后面有彼此对称成双的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和四座龟驼碑,还有十座后人增立的碑石。其中一座刻记着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6月17日山东大地震时,对该茔地的破坏情况。

王璟的祖籍是山东省安丘县冢阿村。其高祖王福(一说叫王世福)以打铁为生,年轻时带着儿子王海、侄子王安,辗转来到沂州大白常村。王安出徒后,到沂水一带谋生。王福后来年龄大了,便回到安丘故里,去世后葬在冢阿村。王海则娶妻生子王升,定居在大白常村。王升生子王纲。王纲,字建常,岁贡,曾任庐陵县教谕、永平府仓大使。其妻徐氏,生三子:王璋、王瓒、王璟。
   正统十一年(1446)  正月二十日生于沂州临沭乡白常社(今莒南县板泉镇大白常村)。
   
   少从父官吉安(即庐陵),刻苦勤学,废寝忘食。及归,补郡学生,读书城南,闭户不出。教谕刘英与之同郡,知其为远器,乃以爱女许之。夫人刘氏,雅重端悫,不苟訾笑。在室受姆训,通《孝经》、《烈女传》诸书。年龄比王璟小六岁。
   
   成化七年(1471)  辛卯科乡试中举人。此科解元为曹县人石巍。按当时规定,王璟应该有七十四名举人同年(山东乡试举人名额为七十五人)。
   
   成化八年(1472)  会试中贡士,殿试成为壬辰科第三甲第八十七名进士,馆选后被授河南登封知县(正七品)。状元吴宽则被授为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刘震、探花李仁杰则分别被授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此科会试主考官是万安、江朝宗。殿试之后,商辂奉命作《进士题名记》。在王璟的二百四十九名壬辰科进士同年中,有两位成为大学士、六位成为尚书(都御史)。他们是:杨一清、刘宇、吴宽、陈寿、吴文度、陈金、孙需、张宪。杨一清官至内阁首辅(相当宰相),是职务最高者。
   
   登封县时属河南府,全县约七千户、五万口人。王璟到达登封县时(《登封县志》记载为成化十年),天大旱,他便“跣足趋叩”到龙潭求雨,从而使登封县庄稼获得好收成,民众免于饥荒。
   
   成化十三年(1477)  迁儒学门凿泮池;迁邑历坛至城北半里之处。
   
   成化十五年(1479)  改任南京都察院贵州道监察御史(正七品)。
   
   弘治二年(1489)  改任都察院贵州道监察御史。巡按畿内山海等关及保定诸郡。旌别藏否,罢行利弊。
   
   弘治三年(1490)  十月,敕赠其父母王纲、徐氏分别为文林郎贵州道监察御史、孺人,敕封其夫人刘氏为孺人。
   
   弘治六年(1493)  二月,与周南若同任癸丑科会试监试御史。此科取进士二百九十八名,一甲为毛澄、徐穆、罗钦顺。
   
   弘治九年(1496)  升任光禄寺少卿(正五品)。
   
   十二月,敕赠其父母王纲、徐氏分别为奉政大夫光禄寺少卿、宜人,敕封其夫人刘氏为宜人。
   
   弘治十四年(1501)  升任南京鸿胪寺卿(正四品)。
   
   弘治十六年(1503)  改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正四品),总理两淮盐政。临行前,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林俊为其作文《送王中丞董理鹾政序》。
   
   九月,浙东出现饥荒,皇帝命其前往巡抚。奏行荒政十事。在盐政方面,宽代支,清透派,通变革奸,私贩屏迹。在救灾方面,奏请杭湖二州军粮三十余万石,活民四十万。
   
   弘治十七年(1504)  奉命巡抚保定。时以庄田故,遣缇骑逮民鲁堂等二百余人,畿南骚动。
   
   弘治十八年(1505)  正月,敕赠其父母王纲、徐氏分别为中宪大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恭人。
   
   六月,因虏入蔚州黄昌,皇帝命王璟选附近卫所下班官军二千人,赴紫荆、倒马关协力防御。
   
   正德元年(1506)  二月,疏陈地方事宜,乞罢皇庄以苏民困。上之即位也,太监夏绶乞于真定诸府岁加苇场税,少监傅琢请履亩核静海、永清、隆平诸县田,太监张峻欲税宁晋小河往来客货,诏皆许之。又以庄田故,遣缇骑逮民鲁堂等二百余人,畿南骚动。王璟抗疏切谏,下廷臣议。其奏曰:“此千百顷琐琐之利,恐不足以孝养两宫,宜悉革之,通给小民领种。”有旨令再议。于是尚书韩文等覆题,谓:“畿民宜加存恤,若谓庄田以奉两宫,不可给散小民,则宜移文巡抚官核实,召人佃种,亩征银三分,解部输内库进用。其管庄内官仍悉召还,庶地方得免侵渔之害。”上曰:“卿等为国为民,意良厚。但朕奉顺慈闱,事非得已。管庄各留内官一人,校尉十人,余悉召还。子粒如拟征银,不许分毫多取。如有仍前生事为民害者,令巡按御史具实以闻。”大学士刘健等复言:“皇庄既以进奉两宫,自宜悉委有司,不当仍主以私人,反失朝廷尊亲之意。”因极言内臣管庄扰民,不省。
   
   四月,引疾致仕。皇帝命驰传归,理都察院事。
   
   正德二年(1507)  四月,都察院奏谳误名刘谨,刘瑾大怒,詈之。掌院事的都御史屠滽率领十三道监察御史谢罪跪阶下,刘谨数责之,屠滽等人皆以首触地,不敢仰视。
   
   正德三年(1508)  被刘瑾矫诏罢官,闲住。
   
   正德七年(1512)  官复原职,提督雁门等关,兼巡抚山西。时巨贼流劫,河东为甚。王璟至,设险防御,并制造火枪万余支,每支枪藏毒箭六支,用以御敌,斩获颇多。
   
   正德八年(1513)  升任兵部右侍郎(正三品)。顷之改任吏部右侍郎。
   
   正德九年(1514)  二月,改任吏部左侍郎。
   
   十月,敕赠其祖父王升、父亲王纲为通议大夫、吏部左侍郎。
   
   正德十年(1515)升任都察院右都御史(正二品)掌院事。独持风裁,朝廷倚重。时任左都御史乃彭泽。右都御史、左都御史均为二品文官。按照常规,左都御史掌院事,因彭泽提督边务在外,王璟乃掌院事。
   
   八月,敕赠其祖父王升、父亲王纲为资政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
   
   正德十一年(1516)  八月,王璟与其进士同年、内阁首辅杨一清和工部尚书李时器举行了“松竹梅之会”,饮酒赋诗,自娱自乐,感慨万千。“四十五年晨星落落,俯仰今昔,为之慨然”。
   
   正德十二年(1517)  五月,夜火陨于都察院狱。皇帝下诏曰:火陨狱中,无乃刑罚失中与尓?璟(指王璟)宜率厥属修省、明慎,用刑毋致冤抑,以弭兹变。
   
   六月,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正二品),寻进太子太保(从一品)。右都御史为刑部侍郎张伦代之。
   
   正德十三年(1518)  因遭指挥黄勋诬陷,巡按御史刘士元等人被逮入锦衣卫狱,王璟与科道官陈沾、牛天麟等人交章论救。先是上幸河西务,指挥黄勋以供应为名,科扰侵盗,刘士元按之。黄勋逃至行在,因嬖幸谮言“士元闻驾至,令民间藏匿妇人,尽嫁其女”,皇上遂命裸缚刘士元讯之。野次无杖,取生柳,杖四十,几死,囚系车后驰入京。并执知县曹俊等十余人,皆下锦衣卫狱。
   
   正德十四年(1519)  四月,癸未,谪巡按直隶御史刘士元为广东麟山驿驿丞。刘士元自去年五月被杖,逮至京师 ,淹系经年。至是锦衣奏送刑部,议赎杖还职,不许,遂有是谪。
   
   冬天,王璟与陈金同掌都察院事。
   
   嘉靖元年(1522)  致仕后还乡。金献民代其为左都御史。诏给月米人夫,遣有司以礼存问。
   
   嘉靖二年(1523)  为费县写《创修外城记》。
   
   嘉靖六年(1527)  为州学写《重修沂州学记》,为其亲家李瀚(安徽泗州人)写《明故昭勇将军沂州卫指挥使李公墓志铭》。
   
   嘉靖十二年(1533)  九月二十七日在沂州城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七岁。皇帝赠其为少保(从一品),谥恭靖(寓意为敬顺事上,宽乐令终),遣官督葬。家人在沂州城东南姜园点穴建御封林。根据其孙王宗贤的请求,时任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李时为其撰写了《明故荣禄大夫、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赠少保、谥恭靖东皋王公墓志铭》。嘉靖十三年(1534)三月十九日将王璟安葬。王璟为官清廉,其殉葬品只有二十八枚印章。御封林内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及供桌、香炉等石雕十余件,华表望柱一对,御封碑两块。林中植柏树、银杏树。
   
   王璟的祖茔在大白常村西南,里面安葬着他的曾祖王海、祖父王升、父亲王纲。王璟去世后,为了便于祭祀,其后人在祖茔内为其建了一座衣冠冢,并按照御封林的标准对祖茔进行了扩建。茔区占地四十四亩,内有石牌坊一座,华表望柱一对,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各一对,御封碑四块。大门迎面还建有一座王氏祠堂,内供王璟画像。王璟的长兄王璋、次兄王瓒亦安葬在祖茔内。林中植柏树。康熙七年(1668)六月十七日,郯城、莒州一带发生八点五级大地震,茔内石雕建筑受到极大破坏。1992年至2002年间,王氏族人对王璟祖茔进行了整修,并在茔内建有王璟祠堂。
   
   王璟御封林经过三次搬迁。第一次是1952年,因临沂城建汽车大修厂,由姜园搬迁到河东九曲镇北王庄村前。搬迁坟墓一百零八座(只有王璟墓有砖砌墓室,其它坟墓都是土圹)。第二次是1998年,因河东区机关建居住小区,由北王庄村前搬迁到村西。搬迁坟墓四十五座。第三次是2002年,因临沂市残联建综合服务大楼,由北王庄村西搬迁到大白常村祖茔。搬迁坟墓十八座。时过四百七十年,御封林迁入祖茔,合二为一,王璟终又回归故里,真是世道沧桑,风水轮回,令人兴叹。这就是王璟一个人在祖茔内有两座坟墓的原因。
   
   王璟一生在外为官五十多年,先后任职登封知县、南北都察院贵州道监察御史、光禄寺少卿、南京鸿胪寺卿、兵部右侍郎、吏部右左侍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都察院右左都御史。其官品分别为:正七品、正五品、正四品、正三品、正二品。官阶分别为:文林郎、奉政大夫、中宪大夫、通议大夫、资政大夫、荣禄大夫。官衔分别为:加衔太子少保(正二品)、太子太保(从一品),赠衔少保(从一品)。他为人耿直,为官清廉,是后人学习之楷模。
   
   嘉靖十五年(1536)  六月二十一日,王璟元配夫人刘氏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五岁。刘氏生于景泰三年(1452)二月十九日。与王璟生有三男两女。世宗皇帝朱厚熜遣官赐祭,并命有司开圹如制。受王宗贤之请,时任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五经博士刘鈗撰写了《明故荣禄大夫、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赠少保、谥恭靖东皋王公元配夫人刘氏合葬墓志铭》。夫人刘氏的殉葬品,也只有一副金质耳坠、一对玉石手镯、一只铜质发罩。
   
   王璟夫妇共有士珍、士昂、士彦三个儿子,宗英、宗绪、宗业、宗文、宗武、宗贤、宗哲、宗明、宗性、宗敏、宗逊十一个孙子。从《王氏族谱》的记载来看,王璟夫妇的三个儿子都没有取得什么较大的功名。只有士彦是国子监生。在他们的十一个孙子当中,倒是出了一位进士、一位举人、一位国子监生。
   
   宗贤(1495——1541),字效先,别号雀峰,士昂之长子,王璟之长孙。幼时为郡庠生,聪明好学,深得王璟的疼爱。正德八年(1513),奉例荫为国子监生。嘉靖元年(1522)秋天,选为南京太仆寺主簿(从七品)。考绩后升任陕西清水知县(正七品)。为照顾年事已高的王璟夫妇,改任霍丘知县,不久又改任沭阳知县。为官始终不忘王璟“清、慎、勤”之教诲,持守清白,勤励敬慎。考绩后升任顺天府通判(正六品)。嘉靖十五年(1536)升任周王府右长史(正五品)。嘉靖十八年其母刘氏去世,离职回家守制。嘉靖二十年四月十二日,在为其母守制期间因病去世,年仅四十七岁。次年三月十六日葬于沂州城西钦宿村。
   
   宗绪,士珍之次子。嘉靖十九年(1540)举人。曾任大名府通判(正六品)。
   
   宗性,字敬一,士彦之长子。嘉靖十二年(1533)举人,十三年进士(甲辰科殿试第三甲第八十一名)。初授大理寺右评事(正七品)署右寺副(从六品)事。嘉靖二十六年(1547)与沂州知州何格一起纂修沂州历史上第一部《沂州志》(四卷。现已佚),并写序。累官保定府知府(正四品)。卒于官。其妻孙氏,嘉靖三十三年(1554)十二月敕封为孺人。宗性去世后,孙氏悲痛至极,夜缢柩前。双棺回里。院司旌曰“贤义”。
   
   宗哲、宗英、宗明是庠生,曾任儒学教官。
   
   从明后期到清末,王璟的后人中,也没有取得什么较大功名的人。这似乎应验了传说中的王璟的一句话:我官绝人不绝。

(二)评说王璟
   
   王璟在上层士大夫群体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又能让山野草莽中的农夫野老、贩夫走卒众口夸赏,不能是没有原因的。我以为王璟有八方面可贵之处。
   
   一、忠心报国。热爱祖国,忠心耿耿,时时处处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最高追求,视保卫国家利益为至高无上的神圣事业。幼时即秉持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道德信条,为官兢兢业业,躬亲政事,孜孜不倦。虽然仕途屡遇坎坷,多次受到打击、委屈,仍旧无怨无尤,忠贞不二,不动摇、不投机、不发牢骚,这一点恐怕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二、关心群众。熟读四书五经的王璟深信《尚书》中的倡导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和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加之他自己出生于乡村民间,和草民百姓有着天然的联系,对于民间的疾苦甚为了解,所以入仕后以保国安民为宗旨,关心民瘼,关注民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尽可能多为老百姓办实事。真正履行了封建时代标榜的“爱民如子”的“父母官”职责。所以,当他在任河南登村县令离任时,百姓“候送于道者数里不绝”,这与后来民国初年临沂县长范筑先离任时,民众倾城相送,至有恸哭昏绝者。范公与百姓握手话别,竟至日落方得出城;再如共产党的好书记焦裕禄,毕生献给兰考人民,去世时全县人民无不痛哭失声,数万人附棺送葬的情景有些相似,可见人民心中自有一杆秤。自古以来,清官、循吏爱民、利民,做人民的好儿子的优良传统是一以贯之的。
   
   三、守正不阿。坚持原则,坚持正义,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彰显正人君子健全人格的基本要求;这也正是鲁迅先生所肯定的“为民请命”的“中国的脊梁”。大家知道,有明一代,阉官专权,祸国殃民,最后终于把威加蛮夷、抚有四海、国力强盛、民生富裕的大明帝国蠹食殆尽。使大明帝国大厦,轰然倒塌,酿成了一场中华民族的千古悲剧。事实证明:倒行逆施,蠹国害民的阉党之流为害之烈当不可小觑。王璟生当大阉巨孽王振之后,魏忠贤之前的刘瑾时期,宦官跋扈,势焰薰天。他们假借王命,横行不法;他们任意圈地占田,敲诈勒索,妄加税赋,大肆逮捕,并武力镇压无力交纳各种“杂派”的穷苦百姓,弄得百姓“冤号遍道路”。而朝内很多达官贵人,为了自身利益“靡然附之”,甚至贿赂献媚,卖身投靠,争相趋之。在这种情况下,王璟作为一个正直的官员,不谄不媚,不向权奸低头。仗义执言,“抗疏切谏”,终于说服皇帝,罢除了阉党把持的“皇庄”,使这一地区百姓“得免侵渔”。要知道,王璟当时行为是要冒生命危险的,没有置自己身家性命于不顾的凛然之气是断乎做不出来的。王璟几百年来,一直受到人民的爱敬,与他刚正不阿,不附焰趋势,不怕牺牲,敢于保国护民的高尚风格是分不开的。
   
   四、清正廉洁。王璟身居高居而清贫自守,自甘淡泊,不慕荣利。不恃势妄为,不象某些小人,得志便猖狂,盛气凌人,暴虐为乐,明代阉官肆恶,“大臣靡然附之”,而王璟“独守故操”,不为所动。在受到排挤倾轧的日子里能秉持节操,不为利诱,不为威折,高节可风。在群小用事,官场乌烟瘴气的情况下,王璟清操独持,不入浊流。终因得罪大阉刘瑾、谷大用一伙,而被“矫诏罢官”。这时候王璟不找门子、不托关系,无怨无悔,“唯闭门课子读书”。直至刘瑾罪行败露伏诛后方得起用。正德末年,宦官乱政,朝廷官员多结党营私,贿络公行。值此颓风漫延之际,王璟“门下不受私谒,澹然如布衣时,家无僮仆之奉,田园之适,唯读书课子孙而已”,其高风亮节于此可见。王璟多年担任负责盐务、赈荒、田赋、理税、科考,及考核官员政绩的官职,按今天的话说都是很有油水的职务,但王璟从来两袖清风,从不谋私营利,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
   
   更令人感动的是,在一九五二年王璟墓搬迁时,打开墓穴后,发现王璟夫妇墓中只有自用的二十八颗石印章和夫人刘氏随身戴的两个小耳坠、一对手镯和一个铜质发罩,除此以外,竟然连一件贵重殉葬品也没有,甚至连棺材也是平常木料,早已朽烂。一代高官如此清贫,令在场的人无不欷歔感叹。
   
   五、为政勤敏。王璟起家,不老靠旧社会所谓的走黄门(金钱贿赂)、红门(女色、裙带)、黑门(帮派、后台),不是靠投机钻营,而是靠实力。所谓实力,一是实学,二是实干。
   
   实学,指靠勤学获得的渊博学识,通过科学考试跻身高层。王璟自幼勤奋致学,关于王璟深夜苦读、厕读、映雪读、炎夏读,甚至鬼为举灯、掌扇的传说颇多,从中可以窥其力学情景之一斑。古时候没有空调、电扇,条件比现在差得多。在那样简陋的情况下,一个乡村农家孩子从考秀才、中举人、登进士一路走来,经过无数次激烈的竞争,终于从千百万人中脱颖而出,登上全国科举的巅峰,没有吃苦的精神,没有学贯经史、笔下生花的学识学力功底是无法做到的。
   
   实干,就是从政后,为实现有志知识分子安邦定国的理想,而付出终生的努力和实践。王璟青年入仕,一生担任过各种地方官、朝廷官员。也经历了仕途波折。但他勤政爱民,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政绩卓著。工作中不计个人利害,唯以国家人民为念,施政大刀阔斧,“发奸擿伏,丰采炳著”。特别是他在防守边疆,整顿盐务中都表现了卓越的才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吏部连年考核,名列前茅,连续升迁,有时一年升一级,上下左右人等都为之折服。这些都是王璟勤政敬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所取得的结果。王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的政绩都是可圈可点的。从书斋中走出来的一介书生,在复杂的社会活动中锻炼成为一个经邦济世的杰出领导人,一个精通管理经济、军事、政务的全才、实干家,这确是难得可贵的。
   
   六、重视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王璟深知不学无以明理,不学无以兴国。除督课子孙读书外,任官一地,所到之处,必首重教育,大力兴学,不遗余力,培养造就人才不计其数。儒家传统文化历来以尊师重教,兴学育人为己任,以崇义施仁,克尽忠孝,秉礼守信为宗旨。王璟就是这一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者、践行者。对于家乡临沂、沂水、费县学校的重修建造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亲自为纪念沂州学府建成专门写了一篇《沂州学记》,流传至今。王璟在任左都御史时,由朝廷选为考试阅卷官,秉公衡文,为国家选拔了许多人才。王璟对教育的贡献功不可没。而他自己率先垂范,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亲自督课子孙读书。在他的后代中,很多人考中进士、举人、秀才,便是王璟重教育的有力证明。
   
   七、经世致用。自古以来,有些知识分子自恃读了一些书,往往大言不惭,夸夸其谈,口若悬河,下笔千言,可是一接触实际,则束手无策,百无一能,误人误国,前车可鉴。如魏晋崇尚清谈,甚至有几日夜不倦,结果引来了五胡乱华,国破家亡。宋代重文轻武,大讲理学,结果积弱亡国,导致异族入主中原。近世如陈独秀、王明、李汉俊等,形势好时慷慨激昂,形势不利时或妥协变节、或迷茫困惑,了无主张,几陷革命于覆舟之灾。五百年前的王璟却能做到知行统一,以经邦济世为务,研究现实,讲究实际,注重实效,在实践中锻炼,可谓干一行学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很快完成了从知到行,从书生到实干家,从知识分子到实业家的角色转换。因政绩卓著而被多次提拔,被各界视为公认的能员、干员。
   
   从林俊写的《送王中丞董理鹾政序》一文中可以看到,作为国家主要税收来源的盐税,由于贪官污吏营私舞弊,损公肥私,使国库严重亏空。国家财政部(户部)官员无奈,只得奏请皇帝“选举风力大臣董其事”。王璟膺此重任,结果不负朝廷期望,拨乱反正,很快就整顿好了公私盐业市场,恢复了经济秩序,增加了国库收入,表现了他非凡的经济手段。另外,王璟在山西守边御敌时,屡次克敌制胜。体现了优秀的军事才能。王璟在罢除皇庄的过程中,弭变乱于萌芽状态,表现了很高的政治水平。王璟在江西浙东赈荒,措施得力,工作有条有理,表现了高超的领导艺术和才能。这些都不是一般空言虚浮的知识分子所能做到的。这些事实说明了王璟是一个有魄力、有才干的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是一个强干、务实、稳重的领导者。
   
   八、宽宏大度。俗语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说明宰辅之才,必须有相才、相器、相量。大臣要有雍容大度,宠辱不惊,胸藏万壑,海纳百川,高深莫测,喜怒不形于色,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量、修养和素质。而明代这样的相才并不多,有的心胸狭窄,有的承颜希色,有的模棱圆滑,有的优柔寡断,还有的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居心叵测,图谋不轨。而王璟却一直坦坦荡荡,正直无私,雷厉风行,任劳任怨,众口皆碑。与皇上,与朝中大臣和各级下属都能和谐、融洽相处,虽曾有阉党营私而排挤他,但无人猜忌他。这种人格的形成是从小培养成的。如在学生时有个人谋刺他,他一直不声张。三十年后,那人有难,王璟还给了他帮助,并教育他说:“当年害死我,今天谁救你?今后千万勿害人。” 使那人惭服。另外,王璟在处理与内宫皇妃等人的关系时也十分谨慎得体,表现了堂堂君子之气和大臣风度,使人无懈可击,只能钦服而已。
   
   正因为王璟有以上种种过人之处和高尚的道德风范,所以名节自重,芳名远播,成为让人钦敬、被人怀念的历史人物,且历经五百余年仍留在人们的心中,应该说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有其存而不灭的道理的。也说明在王璟那里,仍有适合今天的人学习、效法的东西。
   
   当然,王璟作为五百年前的一个封建官吏,不可避免地会有他的历史和时代局限性,不能不切实际地溢美,或任意拔高。我们也不是无原则地吹捧古人,而是要实事求是地、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从中汲取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以利于我们今天和今后社会文明的发展。我们要辩证地、历史地去评价、看待历史人物,也不必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于古人。
(三)王璟的传说

王璟是临沂一带有着广泛影响的一个人物,他出生在沭河东岸的莒南县板泉镇大白常村,少时聪慧、勤学刻苦,二十五岁中举人、二十六岁中进士,在朝为官五十余年,是个刚直不阿、清正廉洁的人。他曾辅佐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樘、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熜四代皇帝,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他一生勤政爱民、政绩卓著:在位期间不避权贵,先后革除皇庄、统理盐法、抗击鞑靼、肃平冤狱、赈济灾民,深得朝廷倚重;去世后,世宗皇帝十分悲痛,曾亲自御封,赐御祭九坛,对国家的贡献可见一斑。
大白常村的后人都尊称王璟为“王都堂”,关于他一生的传说也很多——
王璟生人
大明年间,天下太平。万岁皇爷端坐金銮殿,紫禁城里歌舞升平,十分热闹。
这天,皇上心想,“虽然现在天下太平,但山高皇帝远,不知江北江南的黎民百姓生活得怎么样?”于是就跟贴身的大臣商量,是不是该一路私访到江南?君臣最后商量好了,就安排好朝中的大事,然后不叫众人知道,君坐车、臣骑马上了大路。
这天来到山东沂州地界,早早地找了个客栈住下,把车马放在客栈里,叫手下的人看管,自己和大臣换上了便衣,好去微服私访。君臣二人随便来到沭河东岸的一个紧靠河的村子,想找村里的老百姓了解了解民情。可“六月的天,哭孩的脸,说下就下”,一会乌云就上来了,下起了倾盆大雨。君臣慌了,看见大街左边有家高大的门楼,就赶忙跑去避雨。
只见大门紧关着,但可以听见里边屋里有女人说话的声音,也有一阵阵喊痛的呻吟声。君臣二人心中正在纳闷,忽听见里边屋里传出了婴儿出生的响亮哭声。里边的女人们都笑了,说:“是个大小子,这回可好了,有孙子了!”二人什么都明白了,原来这家刚出生了一个男孩。
君臣互相使了个眼色,皇上说:“这个孩子真有福,出生时还得咱君臣二人来把门。”大臣也说:“孩子长大后必定是栋梁之才,就不知能官称几品?”话未说完,只听见院里的一个老妇人说:“俺老百姓庄户人家的,不要几品的大官,有一品就行了。”
原来是孩子的奶奶正走出屋门,向院子里的阳沟泼接生过的脏水,听见门外有人说话,问“孩子官称几品”,她还以为越品多官就越大,心想“有个官做就怪好”,所以就说“庄户人家,一品就行”。刚出生的这个孩子就是王璟,他的奶奶真会说话,后来还真应验了她的话。
王璟赶考
王璟从小聪明伶俐,七岁时爹娘把他送到南学把书念,老师教的点到就会、过目不忘,显得才华出众。十七岁去北京应试,赶考的路上路过一个村庄,天黑了没奔上客栈,就在一家农户里住下了。
这家农户的夫妻俩刚有个不满一岁的女儿,常常日夜哭啼,而且越是到晚上,哭得越厉害,刺耳的哭声令夫妻二人经常彻夜难眠。说来也怪,王璟在他们家住下后,孩子竟一夜睡到天亮也没哭。第二天王璟走了,孩子睁开眼看了看,又“哇哇”地哭起来。夫妻俩一想,这赶考的书生肯定是个贵人,他住了一夜女儿一夜没哭,他走了却又哭,于是就赶紧去追王璟。
王璟停停走走的,也没走多远,就被跑着来的夫妻俩追上,说明了来意。王璟说:“只要我在你家,孩子就不哭?可我急着去赶考场,不能长住在你家呀!”之后想了想,说:“那这样吧,我给写几个字,你们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就行了。”说完拿出笔墨、取出纸张,放在自己行李上写了四个大字“王璟在此”。夫妻俩回家后,把字放在了孩子的枕头底下,果然夜晚就睡得香甜,不哭了。
夫妻俩喜得逢人便说:“多亏了那个过路君子,俺家孩子的哭病好了!”从此以后,凡是有孩子哭夜的,人们就写个帖子贴在大路口的树上或墙上,男孩哭夜就写“天黄黄地黄黄,我家有个哭夜郎,走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出太阳”;女孩就写“天绿绿地绿绿,我家有个哭夜姑,走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太阳出”。
朝中为官
沭河两岸有个风俗,就是老人在没死之前,喜欢先修下坟墓,民间叫“喜墓”。王璟的爷爷老了,也砌喜墓。地理先生看过墓地说:“要是用上此墓,老王家下七辈就能出个朝里一品的大官。”
那年王璟正好五岁,趴在爹的背上正听大人们说话,听地理先生说“这穴地用上,下七辈能出京里的一品大官”,就急忙抢着说:“不用等到下七辈了,把上七辈的老老老爷爷起上就行。”所有在场的人都吃了一惊:“孩子小小的年纪,竟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先生看了看孩子,见“天庭饱满多主贵、地阁方圆不受贫”的样子,心想一品大官也就在此人身上了!于是就按孩子说的做了。
王璟聪明伶俐、勤奋好学,读起书来跟吃书一般,二十五岁中了举人、二十六岁中了进士,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称都堂大人。
王璟才华出众,真会理财和理事,替皇上执掌后宫,成为粉黛三千的后宫总管,把所有后宫的琐细之事处理得条条有序。后宫平安了,天下就太平,皇上于是龙心大悦,想下去微服私访一趟,也顺便看看沿途的美景,就放下了国事,叫都堂王璟掌国三个月,放心大胆地去游玩观景了。
正值茂春,御花园内百花争艳、百鸟齐鸣、蝶飞蜂舞,正宫娘娘叫王璟陪她观花赏春。见王璟年轻英俊、人才出众,心中不免产生了爱意,就故意在下台阶时把凤鞋崴掉。因为古代女人都是三寸金莲脚,娘娘自己不便弓腰提鞋,于是有意调情,就娇声娇气地叫王璟把她的凤鞋给提上。
常言说“伴君如伴虎”,王璟为官历来小心谨慎,从不敢违反皇规,况且古代有“男女授受不亲”之说,就不敢用手直接给娘娘提鞋,于是拿手绢把鞋后跟包好,趴在了地上,用牙咬住娘娘鞋后跟的提鞋布,慢慢地给提上了。
娘娘见他那忠厚老实的样子,笑着说:“王都堂呀,王都堂,你算是一辈清官做绝了!”王璟一听吓了一跳,趴在地上没敢抬头,额头上直冒冷汗。娘娘自知失言,接着说:“王都堂,叫你儿孙代代都做官。”王璟这才谢恩起身。
还能是该娘娘说的?王璟的后人并不多,可他为官清廉的名声很大,大白常姓王的都是他的传人。后人说,“大白常出了王都堂,姓汪的也改姓了王!”
锦鸡落江南
王璟在朝为官五十余年,辅佐过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代皇帝,为维护大明江山做出了贡献,是明朝的四代元老和功臣。他曾37次上书辞官,终于在七十六岁时得到恩准,解甲归田到沂州府兰山县临沭乡白常社,八十七岁寿终。皇上很惋惜,于是就皇家拨钱拨物、御批在老家安葬。
王家请来很有名的风水先生选择墓地,先生看好了村西南湖的一块风水宝地,可以代代高官、人丁兴旺,被御名“石林”,由石人、石羊、石马、石龟等镇林。一切准备安置停当,开始挖墓穴。当时风水先生就吩咐,“千万别挖太深,挖到一丈五六尺深的时候,挖不动的地方就千万别挖了!”先生也不敢离埝(俗语,地方),恐怕他们出差错。
一伙年轻人一会就挖了一丈多深。谁知这时先生突然急着去方便,于是让他们先挖着,马上就来。可是小解完了又想大解,耽误了好一会。等他跑回来时,可了不得了,出了大事!年轻人劲头足,一会就挖到了一块石板,竟然忘记了先生嘱咐过的话,一个后生弯下腰,伸手就把石板给掀了起来。只听“扑啦扑啦”两声,大石板下飞出了两只五颜六色的锦鸡,直下西南方向而去。先生远远地看见,大声说:“锦鸡飞到江南,脉气破了!”气得拿起家什,头也不回地走了。
这时,大伙也傻了眼。有人说:“锦鸡落到江南?那为了家族今后的兴旺,咱就把灵柩葬在江南吧!”另一个人说:“我听先生说锦鸡飞到姜园去了。正好沂河岸有个姜园!”最后,只好又找了个地理先生,在沂河岸的姜园看了一穴好地,就把都堂王璟葬在了沂州府的东关姜园。
实际上锦鸡并没有飞姜园。锦鸡展翅双飞后,飞过了沭河,又飞过了沂河,在沂州府南门南的小土岭上落下来,歇了歇脚,然后直飞江南去了。以后人们把锦鸡落过的地方,叫做金雀山、银雀山。从历史看,不管大明、大清还是民国时期,中国的大官大都出在江南。
石人偷食
大白常村王璟的御封“石林”,经历了几个朝代的更替后,留下了风风雨雨的见证。尤其是康熙年间地震的破坏,石羊没了角、石马没了尾巴、石人掉了胳膊,所幸之后又被竖起、修复。
传说在清朝时,村里有家人把磨好的煎饼糊子放在磨台上,还没来得及收起来,因为当时天还不亮,就上屋歇了一会。再出屋门时,看见黑乎乎的有个人影在偷吃磨台上的煎饼糊子,情急之下,她就用收糊子的尺板狠狠地打了那人的头一下,人影瞬间不见了。
第二天,村里有人看到一个石人的头上粘着煎饼糊子。对于这事,沭河两岸的人们传得神乎其神。
对于大白常御封石林和有关王璟的传说故事还有很多,至今仍在两岸流传。(沂蒙网 牧自)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问题联系本网将第一时间处理,转载请带来源。
本文地址:https://www.yimengwang.net/ymr/lishirenwu/2019-11-20/90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评论底部广告位

沂蒙网

https://www.yimengwang.net/

| 鲁ICP备12020231号

Powered By 沂蒙网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