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沂蒙文化 > 红色文化

沂蒙解放区的群众文化

admin 红色文化 2023-01-26 20:39:37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解放战争时期,沂蒙解放区的群众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县农村剧团十分活跃,1946年7月2日《大众日报》报道:莒南县的秧歌队遍及全县,剧团发展到208个,879个村庄正在走向文化大翻身的道路。解放区群众文艺的开展,除业余剧团演出小型剧目外,主要采用渔鼓、耍龙灯、踩高跷、竹马、跑旱船、快板等曲艺形式,以传统方式充实结合革命形势任务的内容,反映解放区人民拥军支前、发展生产、庆祝胜利等新人新风。

          渔鼓乐器简单,演员持一只渔鼓,一副快板,便可设场说唱。渔鼓可分为大官腔、小官腔、寒腔三种唱腔。大官腔因受柳琴戏的影响,高亢悠扬婉转,以唱为主;小官腔节奏明快,曲调低沉,多用快板,以说为主;寒腔念白河南口音重,艺人称之为官话京腔。渔鼓这种形式,深受群众喜爱。临沂老艺人曹永生、李均石曾以演唱渔鼓为掩护,为解放军侦查敌情,后被土顽王洪九杀害。


         高跷本属于秧歌形式,演员双脚踩着木跷,边走边舞,其技巧表演常用“扑蝴蝶”、“大劈叉”、“双足跳”、“海底捞月”、“蜻蜒点水”、“一挺十八滚”等,十分惊险,扣人心弦。临沂相公镇东南旺村高跷队,在解放区演出十分红火,演员在1.8米左右的高跷上,腰系12个铜铃,演出《八仙庆寿》、《西游记》等节目,1945年9月,以《秧歌舞》参加庆祝临沂解放演出活动。

         龙灯是一种古老的灯舞,表演形式一般为龙戏珠,表演时有高跷队配合。临沂城东的三官庙村,以“龙灯扛阁”闻名遐迩。这种灯舞由10名演员舞龙;4名演员舞“扛阁”;4名小演员坐在“扛阁”上;32名演员组成的高跷队同时演出,场面壮观,热闹非凡。三官庙村的“龙灯扛阁”曾在临沂城和解放区演出,表现出解放区翻身民众的欢乐。

         传统的文艺,经过新内容、新思想的“旧瓶装新酒”,便产生新的魅力。像跑旱船这种游艺形式,在毛泽东文艺路线指导下,能够表演出反映解放区诸多新事的内容。例如旱船《慰问解放军》,就是以坐旱船的女青年和撑船的男青年的对说对唱,表达沂蒙解放区人民的愉快心情:“春天里来百花开,百花开放人人爱”,“抗战胜利好欢快”。在妹妹问哥哥怎样慰问解放军时,哥哥唱道:“第一个办法去慰劳,鸡鱼肉蛋油炸糕,人情应比泰山重,不怕千里送鹅毛……船儿来往到四方,载运军衣运军粮,不知同志还要啥,咱的小船都能装。”在哥哥问妹妹如何慰问子弟兵时,妹妹唱道:“咱们拥军热情高,经常自动来慰劳,帮助抗属多生产,军队住房我打扫……煎饼烙得薄如纸,又香又脆真好吃。”最后,兄妹共同歌唱解放军“保卫和平保家乡,你们是民族的好榜样,英雄气概人人敬,功在国家天下扬”。

        文艺演出与群众文化运动在解放区的开展,不仅提高部队和人民大众的政治觉悟,坚定了革命必胜的决心和信心,而且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事实证明,革命文化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重要的战线,具有强大的宣传教育功能。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问题联系本网将第一时间处理,转载请带来源。
本文地址:https://www.yimengwang.net/ymwh/hongsewenhua2/2023-01-26/733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评论底部广告位

沂蒙网

https://www.yimengwang.net/

| 鲁ICP备12020231号

Powered By 沂蒙网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