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沂蒙文化 > 红色文化

沂蒙红色学校 (干部教育):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

admin 红色文化 2023-04-28 11:30:0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旧址

        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1938年5月由山东省委扩大而成)于1938年6月创办了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省委宣传部长孙陶林兼任校长,潘维周任政治部主任,刘建中任生活指导部主任。干校人员在新泰县南鲍村集合,继而南下蒙阴县大庄、水营。6月底,人员增至200人,编为一个大队,下辖政治、军事、民运三个中队,学校第一期开办。7月初,学校移至费县仲村(今属平邑县),接着南下抱犊崮山区,在滕县雪山寺学习一个月,又返回沂蒙山区。第一期学员提前于8月13日结业。

        8月底,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在沂南县岸堤招收第二期学员,因干校位于岸堤镇东,习惯称其为岸堤干校。原定第二期招收400人,实收600人。由于学校规模扩大,省委决定加强领导,由钟辉任政治部主任(潘维周调党校工作),李浩然任组织科长,郑琳任宣传科长,管戈负责教育工作。11月,黎玉从延安回山东,又带来一批干部,对干校进行充实,使全校教职工达到百余人。

        为切实把干校办成抗大式的学校,在省委领导下,建立健全了领导班子和教学机构。校长仍由孙陶林兼任,梁海波任副校长。设立校部,下设政治处(徐元泉任主任)、教育处(贾丰任主任)、总务处(赵龙图任主任)。

        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第一、二期开办时,只设军事、政治、民运三个中队。第三期增设妇女队,第四期设军事、政治、民运各两个队,并增设青年队和地方武装队,第五期又增设了教育队和财经队。

        干校的设备非常简陋,有的教材只是一个样本,由学员自己刻印,因缺乏纸张,三名学员一份。有的课程没有讲义,全靠听课记笔记。课堂有时在广场上,有时在树荫下,笔记垫在膝盖上写。生活也很辛苦,住的是破旧草房,铺的是山草粗席,吃饭在院里,洗刷在河边,主食是带皮的高粱煎饼和玉米粥,菜是萝卜或白菜汤。

        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各中队都设有救亡室,竞相出版墙报,体裁有政论、散文、诗歌、漫画等。文艺晚会演出的节目,都是学员自编的,有话剧、歌剧、曲艺、独唱、合唱及民乐合奏等。

         1939年6月,日伪军2万多人对沂蒙抗日根据地进行首次大“扫荡”时,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转移到外线,干校师生则留在沂蒙山区打游击与敌周旋。在两个多月的反“扫荡”中,凡是干校活动的地区,群众组织未受破坏,地方武装有了发展。

         1939年9月,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改为八路军第一纵队随营学校。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干校共开办五期,培养干部3000余名,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问题联系本网将第一时间处理,转载请带来源。
本文地址:https://www.yimengwang.net/ymwh/hongsewenhua2/2023-04-28/756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评论底部广告位

沂蒙网

https://www.yimengwang.net/

| 鲁ICP备12020231号

Powered By 沂蒙网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