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沂蒙文化 > 民俗文化 > 婚丧文化

沂蒙丧葬习俗:出殡

admin 婚丧文化 2023-01-29 18:40:48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出殡

        出殡也叫送殡,有的地方也叫拉棺。旧时,富贵人家程序繁杂,一般人家,则比较简单。出殡这天是半天客半天殡。中午故者家里招待吊丧的亲友,席散之后出殡。在境内南部县区,出殡的时候,故者本族的,甚至本村沾亲带故的,都要到故者家中帮忙,都在故者家中就餐,有的上百人,多者几百人。出殡过程中,第一个重要议程叫“摔老盆”或叫“顶老盆”。举重的(抬棺材的人)抬起棺材的同时,在执事的指挥下,由故者的长子,长子不在的由次子或长孙,没有儿子的则由过继人,或故者的侄子,将泥盆摔碎。这里的说法一种是摔老盆故者就能把钱带到阴间,另一种是这个盆是故者的饭碗,摔碎了死者到阴间才能有饭碗。之后行“路祭”,负责出殡的执事,指挥抬棺人员将棺材抬至街头或村头宽敞的地方,摆上祭桌,开始行“路祭”。这是生者向故者最后告别,哭的最为伤心悲壮,儿女们都要亲自上供桌前夹供品,边夹边念叨,意思是让故者吃好喝好早上路。至亲们在执事的吩咐下都要一一向故者磕头祭拜。祭毕,起棺送往墓地安葬。这时,至亲女眷返回,不去墓地。由故人的男性子孙护棺到墓地,如果路途远,中间需停歇的,每次都要就地焚烧黄纸以祭路神。到墓地后,孝子们清扫墓室,放置粮食、钱币等一些殉葬品,接着下棺,填土、埋棺、筑坟。之后,烧纸祭拜,并将吊丧手中拿的哀杖(一般用高粱桔扎成,一米长左右),插在新坟的周围。有些地方,清扫墓室放在出殡前,由挑汤罐的人带领故者的儿媳妇、女儿专程去办这件事。先是由参与者向墓中放一些钱,故者儿媳妇到墓中清扫,并将这些钱交给挑汤罐的作为其劳动报酬。完成了这一程序,才能出殡。
在临沂自古以来延续了土葬。因此,选择墓地(也叫林地)比较讲究,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习俗。旧时,直到解放初期,在一个村之内,一个家族或家庭都有自己的一片

          林地,这些林地都是找风水先生看过选择的,许多都是依山傍水,或者地势向阳等风水宝地,林地里面都种植松柏树,一块坟地就是一片树林。七十年代,推行公墓,一个村选择一块墓地,村上的人死了,无论哪族哪姓都到公墓埋葬。八十年代后,火葬普及,改土葬为祠堂,以村为单位,建一处公共祠堂。死者火化后骨灰盒放到祠堂里,专人看管,这一习俗维持时间较短。从九十年代开始,逐渐又恢复了土葬,死者火化后再放入棺木中埋葬。原来在祠堂中的骨灰盒,又移了出来,重新土葬。目前,乡下的祠堂已名存实亡,有的已经坍塌。墓穴选择,在当地讲究风水,请风水先生现场勘查,划出墓穴具体方位。两种情况,一种是,病危或咽气后,请风水先生确定,随挖穴随埋葬;另一种是,当家中老人年过六十后,就请风水先生选择墓穴,并择吉日挖穴建墓,俗称“砌坟”。旧时,只有富贵人家有条件“砌坟”。现在,农村也非常普遍。村上有专门砌坟的工匠,一般在吉日的前一天,备好沙子、水泥和砖块等所需材料。吉日这天,一大早就挖穴,将穴用砖垒砌起来,夫妻和墓的,一块并排砌两个。“砌坟”讲究当天挖穴当天完工,一气呵成不得过夜。垒砌好的墓,一般让家中老人亲自看一看,已达满意,使之放心。然后将墓穴填土隆起。待百年之后再将土挖出,按棺下葬。

         旧时,故者的棺材一般是在生前做好的,当地称打寿板做合等,多数在五十岁以后开始打寿板,打好的寿板停放在闲屋里,这也有个说法,早打寿板能增寿。另一方面,也以防急用时来不及。现在多数时病重或病危时,直接到棺材辅购买。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问题联系本网将第一时间处理,转载请带来源。
本文地址:https://www.yimengwang.net/ymwh/minsuwenhua/hswh/2023-01-29/735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评论底部广告位

沂蒙网

https://www.yimengwang.net/

| 鲁ICP备12020231号

Powered By 沂蒙网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