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沂蒙艺术 > 曲艺杂坛

渔鼓

admin 曲艺杂坛 2022-12-13 22:04:34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渔鼓。历史悠久,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道情”,也就是道士们传道或者化募时所叙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他们叙情的方式就是打渔鼓,唱道歌,所以“打渔鼓,唱道歌”是连起来说的。到了元代,渔鼓已广为传唱,明清时期,渔鼓已形成了“有板有眼”的完整唱腔。从此,渔鼓道情便由宣扬道教出世思想的工具完全过渡为富有娱乐性、知识性的民间说唱艺术。

         渔鼓,又称“渔鼓书”,是一种独具风韵的民间曲艺形式,一般由一人单独演唱,伴奏乐器只有一鼓一板。鼓为渔鼓,即一截长约1米,直径约10厘米,下端蒙着鱼皮、蟒皮或猪心外膜的竹筒,过去讲究的艺人多用桐木制作,桐木要先蒸煮,以免开裂。现多用塑料筒、卷纸筒代替;板为简板,是一对长20厘米的檀木或茅竹片,以檀木的最好。艺人演唱曲目时,端坐于高处的竹椅上,将渔鼓斜放在左膝盖上,以左肘护住,右手拇指按住渔鼓下端,其余四指轻轻而有节奏地拍打着蒙皮,发出“嘭!嘭!”之声;左手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则捏着简板,五鼓三板击拍,形成悦耳的节奏。过去艺人表演前,为了叫场子,常常举起渔鼓,用嘴吹鼓皮,发出极为尖细嘹亮的声音。

        渔鼓演出形式简单,用渔鼓、简板伴奏,唱白自由,语言通俗,曲调以高昂雄浑见长,且尾声悠长,别具一格。这适应了过去农村文化生活困乏的实际需求,渔鼓在临沂农村流行较广,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一个主要形式。渔鼓艺人大都在集市上摆场子,也有的在农闲季节到人户多的大庄上设场说唱。说唱的内容大都是一些历史故事,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施公案》、《包公案》等名著中的精篇名段。在临沂,农民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很多是从听书中获得的。因此村民对听书很痴迷,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闲时赶集上会,为的就是去听书,一听就是一天,有的连饭都不吃,那种瘾头不亚于今天的年轻人上网。大的集市上,往往一摆就是几个说书场子,不到天黑不散场。每个场子里都有一些常客,人们称他们为“听书迷”,听了这一场还想听下一场。同时这些人也信奉“有钱帮个钱场,没钱帮个人场”,这就使说书的场子人气旺盛,说的有劲头,听的有瘾头,这大概也是本地过去说书这一行当红火的动因。

        盛行的渔鼓,也造就了一批艺人。知名的有兰山区张广科、武可安、黄宗义等。武可安表演的《红袄双枪》,曾获1983年山东省中长篇书会表演奖。黄宗义从小就喜欢渔鼓戏,后来拜师学艺,每逢周边乡镇集会,他总要带上自制的渔鼓去唱上几段。苍山县的陈志坤1969年拜师学艺,后入县宣传队曲艺队说书,1970年县里发给介绍信,允许到各地说书,足迹遍及苍山县、枣庄市和邳州、徐州各地。拿手书目为《薛礼征东》、前后《七国》、《罗通扫北》、《罗洪征南》、《金枪小北宋》、《严海斗》、《嘉庆访五虎》等。莒南县的高坤志也小有名气。他的渔鼓表演基本上靠自学和自身的悟性成才。早在五六岁的时候,常常跟着爷爷赶集听书,渐渐地迷上了渔鼓。长大参军、又上卫校,虽然离渔鼓远了,但一直怀念着它。6年之后回到家乡又敲起他心爱的渔鼓,一敲就是20多年,现在他仍然舍不得放下。他自己制作渔鼓和简板,自编自唱,既有传统曲目又有时代新作,十里八乡的百姓都愿意听他的渔鼓。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收录机、电视机等有声媒体的逐渐普及,说书的少了,渔鼓这一民间文艺形式渐渐地被人们所遗忘。现在的渔鼓艺人大都年迈,后继无人,渔鼓艺术正濒临消失的境地。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问题联系本网将第一时间处理,转载请带来源。
本文地址:https://www.yimengwang.net/ymys/quyizatan/2022-12-13/704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评论底部广告位

沂蒙网

https://www.yimengwang.net/

| 鲁ICP备12020231号

Powered By 沂蒙网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