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沂蒙艺术 > 戏剧小品

临沂戏剧:柳琴戏

admin 戏剧小品 2022-12-16 18:43:4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大型新编柳琴戏《王祥卧鱼》剧照

 
       临沂的戏曲文化十分丰富,京剧、吕剧、豫剧、山东梆子、皮影戏等剧种在这里也比较流行,最重要的地方戏是柳琴戏、弦子戏,还有一些具有县域性的独特剧种,如费县的“靠山梆子”。下面重点介绍一下临沂柳琴戏。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因其唱腔曲调优美动听,足以摄人魂魄。也称“肘鼓子”或“咒鼓子”,本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而得名。清代乾隆年间起源于临沂、郯城一带,流布于鲁南、苏北、皖北、豫东北广大地区,是山东省较有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柳琴戏的名称,系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柳叶琴故被定名为“柳琴戏”。

      柳琴戏声腔音乐主要来源于曾经在临沂地区广泛流传的“肘鼓子”(周姑子、姑娘腔、姐儿扭)、柳子戏、花鼓和民歌小调。声腔风格独特,以丰富多彩的雀腔,别致的拖腔区别于其他剧种。女腔委婉华美, 拖腔作小七度 (65) 跳进,俏丽悠扬,优美动听。男腔朴实浑厚,拖腔多为同度(55)或二度(65)进行,质朴无华。表演艺术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粗疏到完备的过程,即从开始的自弹自唱“唱门子”,到二人对唱的“对子戏”,再到二人扮演众多人物的“抹帽子戏”,最后发展为“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戏房,十人成大班”的戏班。早期艺人多走村串乡,赶集撂地摊,称为“跑坡”、“盘凳子”。20世纪30年代,进入徐州、济南、临沂、郯城、滕县等地演出,开始吸收、借鉴京剧及其他地方戏的表演艺术、音乐伴奏,逐渐完善了行当,文武场面。行当名称比较独特,分为大生(老生)、老拐(彩旦)、勾脚(丑)、二脚梁子(青衣兼演花旦)、老头(老旦)、二头(青衣)、毛腿子(花脸)、奸白脸(白面)等。表演起初比较随意,后来在京剧影响下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程式,如旦角的“四台角” 、 “旋风式”、“剪子股”、“金蝉脱壳”、“整鬓”、“提裤”、“提领”、“燕子拔泥”、“单展翅”、“双展翅”,丑角的“仙鹤走”、“老汉走”、“鸭子扭”、“抽梁换柱”、“老龟扒沙”、“老龟脱壳”、“窟窿拔蛇”、“颠脚步”等。传统剧目有200多种,有一生一旦一丑的“三小戏”,也有大戏和连台本戏。内容以历史故事、生活、爱情故事为主。可分为“清官戏”、“杨家将戏”、“薛家将戏”、“明代戏”、“爱情婚姻戏”、“生活故事戏”、“连台本戏”等类别。剧本文词通俗生动,多俚俗语言。此外,还有近200个用“八句子”(娃娃)等曲调演唱的“篇子”,或讲说一个道理,或叙述一个故事,几与曲艺段子相似,如《孟姜女哭长城》、《走娘家》、《懒老婆》 、《劝夫》、《访友》等。柳琴戏艺人在旧社会地位很低,倍受当权者歧视,官府常以“淫词小曲,有伤风化”为由加以禁绝。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各地流散艺人集中起来,先后在临沂、苍山、郯城建立起职业剧团,配置了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专业人员,从此,柳琴戏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至1994年,全区有职业剧团3个,长年在农村演出,很受欢迎。业余剧团演出也十分活跃,以临沂、郯城、苍山等县为盛,自建国至今,经久不衰,据六十年代统计,仅郯城一县就有业余剧团百余个。

        临沂地区柳琴剧团。筹建于1953年, 1961年正式建立柳琴队从京剧团,初创时,仅有十几人,1956年发展到40多人。80年代,演职员近百人。建团以来,先后整理、编排了《打干棒》、《闹书房》、《休丁香》、《重圆》、《青石峪》、《卧龙求凤》、《亲兄奶弟》、《沂蒙霜叶红》等近百出传统戏和现代戏。在1954年山东省举办的戏曲会演中,演出《打干棒》、《闹书房》,主要演员李春生、宋月英(《打干棒》主演)和张金兰、邵瑞武(《闹书房》主演)获演员奖。在1956年举办的山东第二届戏剧会演中,张金兰、邵瑞武主演的《休丁香》分别获表演一、二等奖;尹桂霞、邵瑞武主演的《重圆》获表演二等奖。1982年,山东省举办首届“戏剧月”活动,该团参加演出的新编历史剧《卧龙求凤》分别获剧本一等奖、乐队伴奏奖和木偶舞三等奖,主演徐宝琴获优秀表演奖,徐孝芹和杜素文分获表演二等奖。在1986年举办的山东省第三届“戏剧月”中,演出现代戏《亲兄奶弟》分别获剧本奖、导演奖、舞美奖、作曲奖、配器奖,主演徐宝琴、刘俊华获表演奖。同年以大型现代戏《彩石峪》参加“苏鲁豫皖柳琴戏剧节”,获优秀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美等多项奖励。1991年,以大型现代戏《沂蒙霜叶红》参加山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献礼演出获嘉奖。

        张金兰、李春生是柳琴戏的代表性演员。在几十年的演出实践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张金兰嗓音清脆甜润,唱腔委婉华美,以迭宕起伏的花腔见长,咬字吐词清晰,字正腔圆且富有独具一格的韵味。李春生动作潇洒,做功洗炼,唱腔洪亮优美,武功出众。张、李二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有“看戏不见张金兰,白搭两毛钱(旧时票价为二角一张)”、“听戏不见李春生,几毛钱算白扔”之说。他们曾分别担任地区柳琴剧团业务团长和副团长,50年代中期即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从1955~1987年, 张金兰、 邵瑞武、李春生等演唱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如《丝鸾记》、《父女顶嘴》、《王三姐剜菜》、《王二英思夫》、《三击掌》、《鸿雁捎书》、《状元打更》、《秦香莲》、《喝面叶》、《打干棒》等,分别被齐鲁音像出版社和上海唱片社录制成磁带、唱片在全国发行。

       大型新编柳琴历史剧《王祥卧鱼》,是根据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之一—王祥卧鱼的故事改编,并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沂蒙特色的柳琴曲创作而成,在舞台动作、唱腔设计等方面融入了时代元素,全剧分为《牧牛》、《蒙屈》、《追舟》、《阴谋》、《卧冰》、《留母》、《双荣》等七场,主要人物有王祥、朱氏、香玉、朱三、王览、蔡先生、王融。其次还有管家、家人、丫环、河神、鲤鱼仙女等。 

       东汉琅琊少年王祥,秉性至孝。生母不幸早逝,继母朱氏在其胞弟朱三唆使下,频施毒计,屡屡加害王祥。先逼王祥辍学牧牛,再将塾师赶走,以图荒废学业,使其沦为平庸。嗣后更假托有疾逼王祥于数九寒冬冰天雪地卧冰求鱼,幸得河神相助,竟获双鲤,全身而还。朱氏行为终被祥父所察,一怒将其休出家门。王祥眼见家道失和,以广博仁爱胸怀将德报怨,屡请其父留下继母,保住了一个完美和睦的家庭。
   
       该剧于2007年在第五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闭幕式上推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在中国柳琴戏艺术周上,荣获全部13项大奖。2008年晋京参加“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获得好评。该剧对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和谐文化、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风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问题联系本网将第一时间处理,转载请带来源。
本文地址:https://www.yimengwang.net/ymys/xijuxiaopin/2022-12-16/706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评论底部广告位

沂蒙网

https://www.yimengwang.net/

| 鲁ICP备12020231号

Powered By 沂蒙网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