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沂蒙文化 > 红色文化

沂蒙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

admin 红色文化 2022-12-18 16:54:26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沂蒙红色文化时间跨度:1921年—1949年,共计28年时间,分两个阶段:
(一)1921年至1938年初
王尽美(1898年—1925年),山东莒县人(原属临沂市),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山东党组织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被推举为山东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1920年3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后,被发展为外埠会员。同年冬,与邓恩铭等人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出版《励新》半月刊,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山东乃至全国的传播、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自1938年初至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间长达十一年多。
1、红色文化代表性历史人物
   (1)在沂蒙山区战斗、生活过的元帅、将军们。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肖华、谷牧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据统计,1955年至1988年授衔的10位元帅1500多位将军中,有3位元帅、2位大将、18位上将、37位中将以及少将等400余人在沂蒙山区战斗过。
   (2)烈士辛锐-山东“姊妹剧团”团长,创办《大众日报》的刘导生、匡亚明等,创建滨海建国学院刘导生等老一辈文化工作者
     (3)以“沂蒙母亲”、“沂蒙六姐妹”、“沂蒙红嫂”等为代表的沂蒙英雄群体。
2、红色文化活动
(1)抗大一分校。
成立于1938年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一分校(简称抗大一分校),任命周纯全为一分校校长,韦国清为副校长兼训练部长,李培南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于1939年随八路军115师挺进山东,1940年1月5日,校部历时43天,行程3000里,转移到山东抗日根据地沂南中心区的孙祖东、西高庄一带。此后的6年,校部扎根沂蒙山区办学,经常流动于沂南、蒙阴、临沭、莒南、费县(大部分时间驻守费县)等广大乡村,为山东培养了14000余名党政军干部。直到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10月,全体教职员工挺进东北,于吉林通化归属抗大总校建制,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2)“八大剧团”的故事。
     1939年12月,抗大一分校文工团进入山东,在鲁中山区的沂水、孙祖、垛庄一带驻扎活动。1940年3月,该团与山东纵队宣传大队、战士剧社参加了在蒙山的联合公演,演唱《生产大合唱》等。同年12月,山东纵队三支队宣传队,为纪念抗日牺牲的司令员马耀南而正式命名为“耀南剧团”。另有为革命献出年轻生命的烈士辛锐担任首任团长的山东“姊妹剧团”。1941年3月17日至27日,由省战工会教育处及省文协主持在沭水县刘庄乡渊子崖村举行八大剧团联合公演,参加演出的有抗大一分校文工团、一一五师战士剧社、山东纵队鲁艺宣传大队、山东抗敌自卫军宣传大队、省妇联姊妹剧团、山东纵队教导旅突进剧社、鲁南黎明剧社、突进三分社等八个剧团,史称“八大剧团”。这是山东抗日根据地音乐工作者的一次大聚会、大检阅,轰动一时。1942年5月,山东纵队鲁迅宣传大队到渤海清河军区与耀南剧团、区党委鲁迅宣传大队及其它宣传队集中,在博兴县六区颜家坊互相观摩演出。1943年4月,山东文协主办成立滨海艺术大队,艾力任队长兼音乐教员,并由他指挥演出了《黄河大合唱》。1944年5月,胶东文协为了指导农村音乐文艺活动,调胶东军区前线剧团整编为文协文艺实验剧团。同年12月,渤海军区一分区宣传队成立。1945年8月,山东军区文工团在丁家庄举行纪念抗战胜利演出。在抗日根据地,农村剧团也十分活跃。在鲁中南地区,莒南县的剧团有143个,沂南县有110个。在渤海区,仅以三分区10个县不完全数字统计,就有1607个,这些剧团演出了大量的新剧、秧歌剧、民间音乐等。当然,这些剧团规模较小,演出形式也较简单。
在抗日根据地以外,也有少量的业余音乐团体组织音乐活动。1942年,王殿玉在山东郓城组织成立了东鲁雅乐团,先后在曲阜、济宁、兖州等地演出。在青岛有溪音歌咏团、青岛圣乐团,还有进步师生组成的联合歌咏团、济南教联歌咏队等。
(3)《沂蒙山小调》 、《永远跟党走》(又名《你是灯塔》)等歌曲的创作与传唱。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这首流传于抗日战争时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中国优秀民歌的《沂蒙山小调》,唱红了沂蒙山区,风靡了齐鲁大地,正以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走向全世界。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费县马头崖乡白石屋村。“沂蒙山小调”起源于沂蒙山区当地的花鼓调。
1940年10月,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阶段。位于沂蒙山区费县北部山区的马头崖乡白石屋村虽然贫穷、偏僻,但群众基础好,且隐蔽、安全。当年,抗大一分校在这一带工作、学习,文工团就驻在这个村里。《沂蒙山小调》就在这时由两位年轻的文工团员李林(现为上海歌剧院顾问)和阮若珊(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创作的。歌曲最初的题目是《反对黄沙会》,曲调是他们根据山东逃荒到东北卖唱人所唱的曲调,加工整理而成的。   
当时,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日寇经常“扫荡”,以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为首的顽固派也时常骚扰破坏抗日根据地。他们还利用当时反动道会门黄沙会与抗日军民对抗。为扫除抗日障碍,费东工委和行署,向黄沙会会首和下层会众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反动派的严密控制,都未能奏效。最终,我军不得不决定使用武力解决。当时抗大文工团的任务,就是以文艺宣传为武器,积极配合这一行动。全团一面在前线开展对敌人的政治攻势,一面深入到黄沙会最盛行的沙沟峪、马头崖等地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和宣传教育,同时搜集创作素材。《沂蒙山小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下白石屋的一间乱石砌墙、茅草盖顶的简陋民房里创作出来的。当时歌曲的题目叫《反对黄沙会》,歌词共分8段,内容主要是控诉黄沙会的罪行, 揭露黄沙会的阴谋。
由于历史原因,这首歌没有在当时的报刊媒体上发表。但它却通过阮若珊、李林等众多文工团员们的多次演唱,传遍了山东各根据地。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歌曲传遍了全国,歌词保留了前两段,不断变换着后面的内容,其中以1953年山东军区文工团李锐云、李广宗、王印泉三同志续写的后两段歌词流传时间最长。但无论怎么改,阮若珊所写的前两段歌词从1940年到现在基本没变。
    此歌一经唱出,很快传遍了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各抗日根据地,受到了广大军民的普遍喜爱。以后又流传到华北、东北各抗日根据地。群众盛赞“南有《茉莉花》北有《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成了久唱不衰的红色经典歌曲。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喜爱这首歌曲,并随着形势的发展,又不断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修改它、充实它、完善它。后来渐渐撇开了反对黄沙会的词句,换上了抗日救国、反对投降的内容,如揭露国民党顽军的“光吃军粮不打仗,一心一意要投降”;揭露汉奸“勾结鬼子来‘扫荡’,奸淫烧杀丧天良”等,给它注入了更强的时代精神。建国以后,经过群众的不断加工修改,保留了原作的前两段歌词,第三段改成新词,方成今日的歌颂沂蒙山区风光的民歌──《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已经蜚声国内外,许多优秀的歌曲和器乐曲都是根据它改编创作的,像舞剧《沂蒙颂》的音乐、吕剧《补天》的音乐、柳琴独奏曲《春到沂河》等。2006年3月,在首届中国民族管弦乐作品征集大赛中,由《沂蒙山小调》改编成的大型民族交响乐取得第4名,实现了山东省30年来大型交响乐在全国获奖零的突破。
2009年,无论是临沂市精心打造的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还是在山东举行的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多种方式演绎的《沂蒙山小调》贯穿始终。十一运开幕式执行总导演刘冠麟表示,全运会在山东举办,开幕式不仅在视觉上展现山东特色,在听觉上也要展现山东特色,《沂蒙山小调》是山东音乐最具有代表性的,在这里使用《沂蒙山小调》恰如其分。
《沂蒙山小调》虽然在歌词上随时变化,但是曲调始终保有“优美、欢快、味浓、情深”的特点,传唱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最终演变成了歌颂党的领导、歌颂沂蒙山的秀丽风光和沂蒙人民幸福生活的歌曲。
《跟着共产党走》诞生地——沂南县孙祖东高庄村。“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这首《跟着共产党走》(又名《你是灯塔》)广为传唱,《跟着共产党走》创作于1940年6月,曲作者王岳,原名王承骏,笔名久鸣,词作者沙洪。两人当时都在山东沂蒙山区的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学校筹备召开首次党代会,校政治部发出通知,号召全校师生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献礼。文工团党支部书记史屏和主任袁成隆交给了时任文工团副主任的久鸣一个任务:创作一首歌颂党的歌曲,两人各用了10分钟,就创作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很快传遍了山东各个解放区,后来又传到了苏皖等解放区,成为宣传革命、发动群众的有力武器。  
(4)《大众日报》在沂水县创刊。
1939年1月1日,《大众日报》在沂水县城西四十余里的王庄——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驻地创刊。最初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机关报。1945年冬至1949年春改为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报,后为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出版至今,是中国共产党现存党报中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之一。刘导生、匡亚明分别担任报社社长和总编辑,《大众日报》的创刊,开创了山东报业史的新纪元,并在中国现代新闻事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抗战烽火中的红色号角”其创刊号现存于临沂市档案馆、沂水县档案馆及沂水县云头峪村《大众日报》创刊地纪念馆
在报社筹备过程中,沂水的《青年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青年报》是在沂水党组织领导下,由当地爱国知识青年李戴、马民等自费编印的一张民间油印小报,开始名为《民生三日刊》,后改为《青年报》。该报拥护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积极宣传抗日救亡运动,深受群众欢迎。《大众日报》缺乏必要的物质装备,《青年报》的全体人员就于1938年11月中旬,带着私人所有的油印机、收音机、电话机和步枪加入到《大众日报》的创刊工作中,为《大众日报》提供了必要的装备。
    《大众日报》是沂蒙根据地办报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报社初建时50多人,到1947年发展到1200余人。报纸初创时为铅印3日刊,尔后逐渐改为二日刊、日刊。开始发行量3000份,到1947年发行3.5万份。《大众日报》从创刊至1947年10月19日于莒南县大店转移去五莲县,报社机关在沂蒙山区历时8年零10个月又19天。先后辗转于临沂的9个县计30余个村庄。在频繁的战斗中,报社人员先后有300多人牺牲在沂蒙山区。沂蒙人民为支持和保护《大众日报》,做出了重大贡献。云头峪村原建有《大众日报》创刊地纪念堂、纪念碑,今纪念堂迁往王庄村沂蒙山革命根据地。
    《大众日报》始终坚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同时又密切联系群众,忠实报道群众抗日热情。在抗日战争的各个时期,在任何艰难的境遇中都坚持出报、送报,真正起到了党的喉舌的作用,起到了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的作用。始终坚持扎根于民众,反映民众呼声,积极向民众宣传党的抗日政策,提高民众抗日意识。大众日报》也因其言论和报道的准确性、时效性和文字的生动性、编排的活泼性赢得了抗日根据地民众的欢迎和支持。而它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下都坚持出报、坚持送报的精神更体现了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也为我们今天研究山东抗日战争的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5)滨海建国学院的兴办
     1941年5月为适应山东革命根据地建设需要,在中共山东分局领导下,由中共滨海区委和抗大一分校共同创建的滨海建国学院,为山东解放区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输送了大批优秀干部。刘导生同志任首任校长兼书记,解放后历任北京市委书记、市政协主席。其后经历了滨海公学、临沂大学、山东教育干校、临沂师范专科学校和临沂教育学院等发展阶段,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当年全国招收本科生的两所试点专科学校之一。1999年3月,教育部批准临沂师范专科学校与临沂教育学院合并建立临沂师范学院。2010年11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临沂大学。
       (6)新华社山东分社的诞生地——山东省临沭县利城村
    新华通讯社山东分社于1941年6月28日创立于山东省临沭县利城村。为适应山东抗日斗争形势需要,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在大众通讯社基础上组建成立新华社国内分社中的第一个省级分社——新华社山东分社。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长李竹如同志兼任分社社长。
  山东分社成立当天,即以“新华社山东分社”电头播发了《八路军破袭 敌伪皆望风披靡》、《清河区广大青年涌上抗日哨岗》、《泰山区实行统一支差办法》等六篇消息。在战事频繁、通讯简陋、人员偏紧的条件下,新华社山东分社与在延安的新华总社建立了正式呼号,负责向新华总社传送有关山东的新闻稿件,将党中央、毛主席的重要指示迅速传至山东抗战前线;同时,直接为我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及时准确决策提供可靠讯息;充分发挥了其党和人民耳目喉舌的职责,起到了宣传群众、鼓舞士气、打击敌人的桥梁纽带作用。1945年8月14日,新华社山东分社播发电讯稿件,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第一个省政府——山东省政府成立。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山东分社不畏艰辛,舍生忘死,通过一篇篇报道,宣传党的政策,鼓舞人民群众,打击敌人气焰。尤其是对孟良崮战役、山东人民支前、刘邓大军渡黄河、鲁西大捷、解放济南等重大事件,山东分社采写了大量报道,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令人难忘的一页。其间,山东分社先后有10多位同志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原新华社社长穆青深情地指出,战争年代表现出色的山东分社及华东总分社,成为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的摇篮。
   (7)山东新华书店诞生地—莒南县洙边镇后净埠子村
    1941年3月,中共山东分局、省战工会、八路军一一五师、抗大一分校、大众日报社由鲁中转移到莒南县洙边一带。一一五师在后净埠子村建立了战士印刷厂。1944年7月6日,中共山东分局在后净埠子村抗日军政小学举行了山东新华书店成立大会,由此山东新华书店在莒南县洙边镇后净埠子村正式成立.
    山东省新华书店旧址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成3院30间房屋。分为广场(纪念碑、建设碑记、绿化带、停车场)、碑廊、图片展室、实物展室、领导生活办公区、地下印刷所、新华亭等几个部分。图片展室主要展示建店前、建店后各个时期重要的人物、事件和业绩等纪实图片。实物展室主要展示当年的印刷机器、排版印刷工具、出版和发行的图书、交通工具、发行工具等。领导生活办公区展示当年使用的办公生活用具。地下印刷所展示当年的印刷机器、排版印刷工具。碑廊展示党、政、军及出版发行系统老领导为山东新华书店的题词。
  60年过去了,旧址一直保留,并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于2002年9月27日被临沂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由省新华书店投资,莒南县新华书店负责施工,对旧址按原貌进行了修复和维护。修复后的旧址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建成3院26间房屋。  
2004年6月,山东新华书店旧址被临沂市委批准为“临沂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莒南县教育局列为“全县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山东新华系统职工思想教育基地”,7月,又被列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成为发扬光荣传统,弘扬新华精神的革命传统教育课堂。
   (8)山东省第一个团支部的诞生地——莒南县筵宾镇金沟官庄村
1946年11月,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建立青年团的提议,中共中央华东局青委首先在莒南县金沟官庄进行建团试验。1946年10月24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山东省第一个团支部在这里建立。金沟官庄团支部的成立,推动了山东团的组织的发展与壮大,标志着山东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开端。
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大地是一块红色的土地,1942年诞生的滨海区成为青年团的摇篮,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莒南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山东省党政军指挥机关长期驻在这里。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根据地的青年们参军参战,学文化,抓生产,莒南县成为山东省“双减”实验中心县。当时这里是一片“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人民好喜欢”的繁荣景象。
1946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央关于建立民主青年团的提议》,要求各解放区试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作为新时期青年运动的核心。她的任务是:同民主青年联合会配合起来,团结全国广大青年,为推倒“三座大山”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而斗争。1946年12月初,根据党中央的建议,中共华东局和滨海地委、莒南县委派鲁钊(省青联组织部长)、张明晓(滨海区青联主任)、杨荣生(莒南县青联主任)等同志组成工作组到沟头区(现筵宾镇)金沟官庄搞建团试点。
金沟官庄位于莒南西部,是抗战初期解放的老根据地村庄之一,有着扎实的群众基础。1942年村里成立了青救会,组织了青抗先,他们坚持边沿区的反“扫荡”斗争,配合主力打击敌人。村里还办起冬学、识字班,成立了庄户剧团。
1946年12月24日晚上,在金沟官庄村一间寻常的茅草屋中,山东省第一个新民主主义团支部——金沟官庄团支部诞生了。这天晚上,首批发展了12名团员,举行了入团仪式,成立了团支部,选举了纪丕福任团支部主席(团支部书记),纪丕祥、韩玉强、纪新美为团支部委员。1947年1月,华东局召开青年工作会议,推广了金沟官庄建团的经验。这时齐鲁大地正在进行的是决定中华命运的大决战。在鲁南、莱芜、孟良固的三大战役中,齐鲁青年血洒战场,奉献青春。莒南县涌现出红嫂式的英雄人物梁怀玉、尹德美。广大男女青年抬担架,做军鞋,送军粮,金沟官庄的董玉森、王子同等在火线上入党。随后在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青年成为土改运动的生力军。
    (9)战地托儿所的兴办
1939年,徐向前率领的半路军115师到达沂蒙山区,为支援抗战前线,沂南县马牧池乡的沂蒙母亲王换于兴办战地托儿所,主动承担起抚养烈士和将帅后代的重任,先后有4I个孩子在托儿所生活上学,其中包括徐向前的女儿和儿子、罗荣桓的女儿等一大批革命后代,由于缺少粮食,自己的四个亲生骨肉因为营养缺乏先后夭折,而她所抚养的孩子全部活了下来,她被誉为伟大的母亲、“沂蒙红嫂”。
建国后,沂南县在红嫂故里建起了马牧池乡中心小学,马牧池乡中心小学前身就是抗战时期“沂蒙母亲”王换于创办的战地托儿所。2010年5月17日,被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办公室正式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山东沂南换于红军小学”。红军小学的发展受到各级领导的广泛关注,学校也因此成为沂南县打造红色品牌、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2012年11月16日,沂南换于红军小学优秀学生马文联同学和刘玉军校长代表沂南换于红军小学,参加了在北京钓鱼台举行的庆祝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习近平主席为红军小学建设发表重要批示五周年暨全国红军小学优秀学生颁奖仪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王汉斌同志、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同志、新当选的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李从军同志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并为红军小学优秀学生进行了颁奖,该校学生马文联荣获全国红军小学优秀学生称号。
(10)沂蒙精神的诞生
巍巍沂蒙山耸立起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诉不尽沂蒙儿女对党的无限忠诚。沂蒙是一块红色的热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一起,共同创造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420万人,有20万人参军入伍,120万人参战支前,10万先烈血洒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全国抗日楷模村”渊子崖,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雄群体至今让人动容。“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就成为沂蒙精神的内涵。
3、红色文化基地
主要包括:临沂市区的华东革命烈士纪念馆、沂蒙精神纪念馆;莒南县大店镇山东省政府旧址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河东区新四军最后一个军部旧址暨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诞生地;沂南县山东省战时推行工作委员会旧址;蒙阴县沂蒙六姐妹纪念馆;蒙阴县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费县大青山突围战纪念馆;莒南县岭泉镇渊子崖抗日保卫战纪念遗址等等。(牧自)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问题联系本网将第一时间处理,转载请带来源。
本文地址:https://www.yimengwang.net/ymwh/hongsewenhua2/2022-12-18/707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评论底部广告位

沂蒙网

https://www.yimengwang.net/

| 鲁ICP备12020231号

Powered By 沂蒙网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