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由国家一级编剧、作家李立刚历时两年创作完成红色抗战传奇长篇小说《柳琴戏》,于2025年9月8日经山东省版权局审核登记并核发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统一监制的著作版权证书,作品登记号为鲁作登字-2025-A-00331233。
据了解,红色抗战传奇长篇小说《柳琴戏》共分序章、一至九章、尾章60节,计20万字,于2025年9月1日创作完成。小说以“拉魂腔”(柳琴戏前身)的传承与演变为线索,以郯城大捷等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成功塑造的鲁南郯城林家班柳琴戏传承人林若澜和苏景轩男女主人公及其爱恨情仇传奇人生故事,展现动荡年代民间艺人的生存挣扎、艺术坚守,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运动中觉醒、蜕变,最终以艺术为武器,凝聚民族精神,投身伟大斗争的壮丽画卷,深刻诠释“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的文化内涵与家国情怀。剧中在拉魂腔创作或演唱中,巧妙化用“孔子师郯”、“郯子鹿乳”、“东海孝妇”、“马陵之战”等郯城当地历史典故,寄寓尊师重道、孝亲爱国的深意。而戏班在乡间集市演出时,背景中穿插着郯城木旋玩具、木版年画、落门笺、柳编等非遗技艺,以及诱人的马头烤排香气,展现地方风土人情。小说深刻展现了民间艺术的生命力、民族精神的凝聚、抗日斗争中的文化力量、个体在大义前的抉择与成长,以及对沂蒙精神的文化演绎。
柳琴戏是山东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柳琴戏因用柳叶琴伴奏,也称“柳琴书””,清末产生于山东省临沂、枣庄一带,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柳琴戏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区。柳琴戏的来源是以鲁南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柳琴戏曲调流畅活泼,节奏明快,并有多种花腔,谓之“拉魂腔”。 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63,保护单位为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枣庄市柳琴戏保护传承中心。国家级传承人物有王传玲、张金兰、朱树龙。柳琴戏唱腔婉转悠扬,动人心弦,而且包涵诸多古声古韵,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红色抗战传奇长篇小说《柳琴戏》著作者李立刚系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文化程度,1970年出生,1990年参加工作,出版散文集《沂蒙崮》、民间故事集《东皋志异》、剧本集《沂蒙韵》、报告文学集《沂蒙人》等著作10余部,作品荣获国家级奖项9个、省级奖项22个。《柳琴戏》是其著作的沂蒙红色抗战长篇小说三部曲《刘南宅》《识字班》《柳琴戏》之一,谨以此小说献给那片饱经沧桑亦深情不屈的土地,以及曾在那里以血肉守护家园、用弦歌点燃希望的父老乡亲;献给所有在颠沛流离中坚守艺术灯火、于时代洪流里传承民族根脉的灵魂艺者。无论他们的身影已融入历史尘烟,还是仍行走在今天的阳光下,那份于苦难中淬炼出的坚韧风骨,那腔于心弦上流淌的家国情深,已化作不朽的旋律,永远回荡在共和国的记忆深处,光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