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沂蒙文化 > 现代文化 > 农村文化

平度南村一垃圾场“封闭式”管理乱象引深思

胶东采编中心 农村文化 2025-11-16 19:04:11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近日,一则关于平度南村垃圾场
封闭式管理的消息,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热议。垃圾处理本就是关系到民生福祉和生态环境的重要议题,而这个位于平度南村崖头村附近的垃圾处理场所却存在着诸多令人瞠目结舌的违规操作,其管理方式着实令人质疑。
 
       随后,本网工作人员从地理位置上看,该垃圾场的选址就颇为蹊跷。它竟堂而皇之地矗立在农田之畔,周边是村民们精心耕耘的庄稼,在阳光的照耀下,那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充满了希望与活力。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座垃圾场就像一块刺眼的
伤疤,硬生生地镶嵌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它足有3米的高度,仿佛一个巨大的怪物,突兀地闯入了原本和谐的乡村景致中,这不仅破坏了乡村的自然美感,更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潜在的威胁。要知道,农田周边的生态系统是非常脆弱且相互关联的,垃圾场的存在可能会污染土壤、水源,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进而威胁到食品安全和村民的生活质量。
 
      而该垃圾场采取的所谓封闭式管理模式,更是让人匪夷所思。场区四周被厚重的黄土严密覆盖,远远望去,它犹如一座人为堆砌的土山。这种做法看似是在对垃圾进行处理和掩盖,但实际上却是欲盖弥彰。从垃圾处理的专业角度来看,简单地用黄土覆盖垃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垃圾的降解和污染问题。垃圾中含有的各种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中,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长期的破坏。而且,这种做法也暴露出管理方试图逃避监管的意图。他们以为用黄土一盖,就可以将垃圾场的问题隐藏起来,不被外界发现,但这种掩耳盗铃的行为终究是无法长久的。

       据村民反映,该场地还涉嫌违法占用农业用地,其土地使用性质存在明显问题。农业用地是国家宝贵的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随意将其用于垃圾场建设,不仅违反了土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农民们祖祖辈辈依靠这片土地生活,他们的辛勤劳作换来的是丰收的喜悦和生活的希望。而垃圾场的非法侵占,让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也打破了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
 
     尤为讽刺的是,垃圾场大门被一把冰冷的铁锁牢牢锁住,这把铁锁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管理者的心虚与回避。此地无银三百两,这种简单粗暴的封闭手段,既阻断了公众监督的视线,也锁住了应有的信息公开。在现代社会,信息公开和公众监督是保障公共事务透明、公正运行的重要手段。
 
      垃圾场作为一个涉及公共利益的场所,其运营情况应该接受公众的监督和审查。然而,这把铁锁却将公众拒之门外,使得垃圾场内部的真实情况成了一个谜,这种做法与现代社会倡导的透明化管理理念背道而驰,也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格格不入。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监督,只有让公众了解垃圾处理的真实情况,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促使管理方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垃圾处理方式。


      乡村一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乡村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承载着我们的乡愁和记忆。而这样一个违规的垃圾场出现在乡村,无疑是对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一种破坏。我们不能让这样的乱象继续存在下去,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展开深入调查,依法依规对垃圾场进行整治,也应该加强对垃圾处理行业的监管,建立健全垃圾处理的长效机制,确保垃圾得到科学、合理的处理,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和乡村的美好未来。
   
      公众对于垃圾处理问题的关注度还不够高,缺乏参与和监督的意识。我们每个人都是环境的保护者,应该积极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我们的乡村恢复往日的生机与活力,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本网生态环境调查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问题联系本网将第一时间处理,转载请带来源。
本文地址:https://www.yimengwang.net/ymwh/xdwh/ncwh/2025-11-16/994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评论底部广告位

沂蒙网

https://www.yimengwang.net/

| 鲁ICP备12020231号

Powered By 沂蒙网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