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坤散文作品:心向山海 愿寄佛前------七月普陀行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心向山海 愿寄佛前
------七月普陀行
文/刘振坤
七月的暑气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罩着我们一家四口的车辙。方向盘在手心微微发烫,后视镜里是两个成年儿子沉静的侧脸 —— 这趟奔赴上海的旅程,一半是为了考察太空舱民宿的海外蓝图,想为孩子们的事业铺就更宽的路,让中国智造的微光,能照向更远的地方;另一半,藏着一份更沉的期盼,是计划中普陀山的朝拜之行,想在佛前,把对国泰民安的惦念,轻轻放下。
车过舟山,海风渐渐漫过车窗,带着咸涩的清凉。到普陀山脚下时,毒辣的日头还悬在头顶,可望着涌动的人潮,竟没觉得烦躁。排队买票的队伍像条蜿蜒的河,人们脸上大多带着相似的虔诚,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却没人抱怨 —— 原来,敬畏之心能驱散暑热,就像信仰能照亮迷茫。
乘渡船往对岸去,浪花在船尾绽成碎玉。望着越来越近的普陀山轮廓,忽然懂了 “摆渡” 的深意: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渡?渡困厄,渡顺遂,渡小家的烟火,也渡大国的安宁。身旁的妻子轻轻握住我的手,四目相对,无需多言,彼此心里装着同样的祈愿。共同渡去''彼岸"。
踏着莲花铺就的石板路走进景区,“海天佛国” 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先乘缆车登佛顶山,越往上,风越清,景越阔。到山顶时,海与天在远处连成一线,绿岛像散落在蓝绸上的翡翠,忽然就懂了 “佛顶顶佛” 的意趣 —— 山是佛的顶,佛是山的心,人站在这里,渺小如尘埃,心却能辽阔如山海。“上来就好”“越来越好” 的石碑前,我们一家四口并肩合影,镜头里,两个儿子的笑容比往日更郑重。进慧济寺时,香火袅袅中,我看着他们屈膝跪地,双手合十,额头轻触蒲团的瞬间,忽然觉得,那些关于 “成年” 的担忧都是多余的 —— 他们早已懂得,个人的事业与天下的安宁,原是一脉相承的重量。香灰落在掌心,带着微烫的温度,我闭眼祈愿:愿山河无恙,愿众生无灾,愿孩子们脚下的路,能踩着太平盛世的基石,越走越稳。
从佛顶山下来,转往法雨寺。古刹藏在浓荫里,飞檐翘角挑着流云,殿宇的威严中透着慈悲。抚摸着斑驳的廊柱,仿佛能触到岁月的脉搏 —— 这一方净土,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前人敬畏之心的凝结,更是无数善念汇聚的磁场。香火缭绕中,似乎真能听见风里传来低语,那是护佑,是期许,是对太平盛世的温柔回应。又转普济寺,更是普渡众的大寺宏愿,为众生祈愿,为天下和谐,人民幸福在祈祷。
最难忘是南海观音像前的驻足。金身菩萨立在海天之间,目光悲悯而辽阔。“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八个字在心里反复回响。我们一家人恭恭敬敬地跪拜,膝头触到石板的微凉,心却滚烫。两个儿子低头的瞬间,我看见他们睫毛上沾着的细汗,也看见那份属于年轻一代的虔诚 —— 原来,对 “天下太平” 的向往,从不是上一代人的独语,它早已在血脉里,悄悄传承。
返程的车窗外,晚霞把天空染成橘红。舟车劳顿让身体有些疲惫,心里却像被清泉涤过,透亮而轻盈。这趟旅程多像一场奇妙的交织:前半段是对未来的闯荡,是年轻人该有的锐气,想让中国制造的智慧,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后半段是向初心的回归,是历经世事才懂的敬畏,明白所有的闯荡,都需要一份安稳的底色。
车在夜色里前行,后视镜里,普陀山的灯火渐渐远了,可佛前的香火、儿子们祈祷的背影、海风吹过的呢喃,都刻在了心里。这大概就是最圆满的旅程吧:带着对事业的热忱出发,揣着对家国的祝福归来,让个人的脚步,始终跟着时代的心跳;让小家的期盼,永远连着大国的安康。
七月的风还在吹,而我们的心,已被普陀山的月光和佛前的愿力,轻轻照亮。
2025年7月18日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问题联系本网将第一时间处理,转载请带来源。
本文地址:https://www.yimengwang.net/ymwx/sanwenzhijia/2025-07-19/9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