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沂蒙文化 > 民俗文化 > 节日文化

沂蒙春节习俗:初一大拜年

admin 节日文化 2022-12-27 12:42:4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初一大拜年这是春节期间最热闹的一天,人们忙着大拜年。这里有年五更不关大门的习俗。家家户户都在大门口放上一根棍子,叫“拦门棍”,其用意一个是说阻挡着妖魔鬼怪不进家,另一个是挡着自己家里的金银财宝流不出去。“拦门棍”一般是除夕傍晚放上,到正月初七拿走。大年初一天还不亮,拜年就开始了。穿着新衣裳的男男女女,三五成群甚至更多的人合在一起,先是给本族的长辈磕头拜年,现在磕头的少了,多是问候祝福的话,长辈们打扮得干干净净,迎来送走一帮又一帮拜年的人。后是再到亲朋好友家相互拜年,这期间大家见面时,互相使用最多的话是“过年好”或者是“恭喜发财”。这里还有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给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邪气,压岁钱可在拜年时当众给予,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长辈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给压岁钱的习俗仍很盛行。   

     这里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如非要扫地,要从外向里扫。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意喻破财。今天临沂一些地方还保存这一习俗,除夕这天把屋里屋外,院内院外打扫干净,年初一不动扫帚、不倒垃圾、不倒污水。

     在临沂还有“正月十五前天天都是年”的说法,这一段仍然年味浓浓,人们还处在过年的欢乐之中。比如正月初二,有“叫闺女”的习俗。初二这天,娘家要主动“叫”闺女回来。现在已约定俗成,这天,娘家不再去叫闺女,嫁出去的女儿们和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娘家设宴款待,共享节日快乐。有些地方正月初二祭财神,一些个体商铺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中午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豆腐,祈望今年生意兴隆。初三送门神。晚上,烧门神纸。人们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初五集市开张。这天有吃饺子的习俗,称“捏蝎子嘴”,寓意着招财进宝。有“初五吃顿面,一亩打一担”之说。旧时大小店铺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生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从这天起,临沂沿街商铺也逐渐开门营业,批发市场也逐渐有外地客商前来购销商品。现在很多都是选择初六开市,预示生意顺当兴隆。旧时初八临沂有“放生”习俗,就是把家里养的鱼、鸟、龟等拿到野外放生,让它们回归自然。体现了这里的人们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初九当地传说是天日,此日为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生日,俗称“天公生”。旧时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习俗,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以求天公赐福。初十称为石头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也称“石不动”、“十不动”。

      春节期间,临沂民间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有声有色。主要有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舞龙,又称耍龙灯、舞龙灯或龙舞。临沂的舞狮表演以“武狮”为主,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在这方面,“龙灯扛阁”显得更有特色。发源于河东区三官庙村一带,有170多年历史,是一种龙舞和扛阁结合在一起的广场舞蹈表演形式。过去主要用于祀神和求雨。抗战时期,“龙灯扛阁”参加了欢迎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庆祝胜利的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当地传统的文化娱乐项目。“龙灯扛阁”舞龙者每组十人或十四人,八副扛阁由十六人表演,八个成人为“下扛”,八个儿童为“上扛”,多扮成童男童女或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由擎珠者指挥,龙紧随龙珠舞动。动作套路有“站龙翻腾”、“卧龙翻腾”、“盘龙”、“双窜龙”、“泼龙”、“龙盘柱”等,均以“速场”贯穿连接。动作要求“窜”、“泼”一边倒,“翻腾”要抡圆,跑站记住“活”,时刻都不闲。扛阁以“走场为主”,龙舞动作激烈时,扛阁在一侧交叉变换队形;舞龙舒缓时,扛阁即插入龙队中穿行回旋。“龙灯扛阁”把龙舞和扛阁交织在一起,艺术特色鲜明,在全国独树一帜,2010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走进上海世博会。

     踩高跷, 表演者脚踩高跷,自如地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等动作。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扮相滑稽,虽然脚踩高跷但仍能如履平地,令人称奇。划旱船,也称跑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姑娘坐于船中,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扭秧歌,流行于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费县一带的鲁南秧歌队,从初一到十五期间,走村串巷,或在城市的广场巡回演出。鲁南秧歌在“文革”期间曾一度中断,“文革”后又重现乡村舞台。一般说来,鲁南秧歌队有乐器队和演员两部分构成。演员分成两类,一类是舞动彩绫者,一类是扮演各种社会角色者。前者多是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后者多是中年人。彩绫分浅红、草绿、杏黄三种。演员通常男女间隔,不同颜色的彩绫也要间隔搭配。表演的角色主要是一些人物组合:如唐僧师徒4人、县官及县官娘子2人(有时官娘子乘轿)、秀才或乡绅1人、姜老背姜婆1人(姜老有一人扮演,姜婆为一制作假人,伏于姜老背上)、竹马旱船2人(一青年女性或少妇坐在船上,艄公手持船桨)、骑驴子的农夫1人、小炉匠1人、商人1人、老光棍1人、媒婆1人。这种组合增强了秧歌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是一个比较定型的组合。这里的秧歌队来自民间,具有自发性特点,近年来, 为把秧歌发扬光大,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市里年年组织秧歌会,把传统秧歌、现代秧歌、中老年健康秧歌等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了秧歌的文化品味和技艺水平。

     这些活动都是年前准备,初一上演,持续到正月十五。此外,临沂国际影视城、盛能游乐园等地还要举办新年庙会。花灯满城、游人满街,人们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热闹非凡、盛况空前。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问题联系本网将第一时间处理,转载请带来源。
本文地址:https://www.yimengwang.net/ymwh/minsuwenhua/jrwh/2022-12-27/711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评论底部广告位

沂蒙网

https://www.yimengwang.net/

| 鲁ICP备12020231号

Powered By 沂蒙网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