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枣’有所成”社会实践团队:寻找抗战记忆,铭记历史伤痕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为铭记抗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延续红色血脉,7月12日,“乡村振兴,‘枣’有所成”社会实践团队赴台儿庄古城进行遗址参观和拜访老兵活动,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信仰传承之旅。
章守洪老人曾参与对越自卫反击战,荣获一等功,网友评论其“一人守阵地,四十敌胆寒”。
团队顾问刘志浩:“您能给我们讲讲您当年的抗战经历吗?”
章守洪:“当年我入伍参军后在济南只训练了三个月就前往了前线,当时前线的211高地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据点,我主动请缨前去坚守211高地,组织批准了我的请求,派遣我和另外两名战友前去211高地一号洞,当组织护送我们上山后,我打了一个寒战,映入眼前的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很多尸体都发臭了。”
团队成员杜昌浩:“您当时不害怕吗?”
章守洪:“害怕啊,但我们无暇顾及环境,因为敌人就在山脚下,布置好防线后,我们就全神贯注地盯着山下,天空不时有轰鸣声,白天的敌人都不敢贸然前进,他们就用炮弹轰炸高地,石头被炸成了粉渣,硬生生把211高地炸低了几米,经过越军白天无差别轰炸后,晚上他们就派人上山夺取据点,我跟我的战友拼命阻击,打退了一拨又一拨,可是到第四天的时候,越军将我们据点包围,组织无法给我们运输物资和弹药,更没办法援助我们。”
听到如此艰苦的场景,团队领队高鼎尧不禁问道:“那章爷爷,您当时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

章老顿了顿,“那时我们孤立无援,一直打到弹尽粮绝,饿急了的我向上级请示完后决定冒险跑去3号洞寻找食物,趁敌人没发现我,我直接飞奔到3号洞,等我到了3号洞后,才知道他们也没有食物了,于是我准备回去,但不巧被敌人发现了行踪,不一会儿,漫天的炮弹就朝我飞来,我左躲右闪,敌人的炮弹没能炸到我,可是却不幸炸到了3号洞的一个哨兵,我看他中弹受伤后,立马去营救他,把他抱进洞里后,才看清他的大腿被炸了一个大窟窿,血止不住地往外流,此时我们已经被包围,伤员根本运输不下去,我只能抱着战友,听着他的哀嚎声越来越小,直到最后,他给我交代最后一句话后,就再也没了声息。”
当谈及自己眼睁睁地看着队友死在自己的怀里时,这位铁骨铮铮的军人不禁潸然泪下;听到这一段故事,团队成员也默默替章老揪心。
武之权老人的经历同样令人动容,武老先后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以及解放舟山战役。1948年、1950年因抢救伤员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随后荣获人民英雄勋章一枚、军一级勋章一枚。1976年11月退役,先后在区第二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工作,1985年离休,离休后的武之权也从未停歇过,经常到医院进行红色爱国主义教育。

当武老谈及到当年参战时的经历时,他神情激动,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枪林弹雨的战场。武老为团队成员细细述说了他参军时的所见所闻,生动描绘了那段波澜壮阔的艰苦岁月,让所有实践团队成员为之动容。随后武老示意他的女儿拿出他的军服,看到武老挂满勋章的军服后,团队成员双眼一亮,被这身帅气的衣服所折服,纷纷上前以便更清晰地欣赏这身军装。随后武老换上挂满勋章的军服后,为团队成员逐一介绍了每枚勋章的由来。紧接着在团队顾问刘志浩的提议下,武老带领团队成员中的党员一起重温入党誓词。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誓言从大家口中铿锵道出时,武老眼中泛起的泪光与年轻党员们坚毅的眼神在空气中交汇。每一个字都像带着千钧之力,撞在斑驳的墙壁上又反弹回来,在不大的房间里久久回荡。这声音里,有武老几十载党龄沉淀的赤诚,也有青年党员们初入组织的热血,一句句誓言串联起跨越时代的信仰,让红色精神在新老交替的凝视中完成了一次无声却厚重的传承。
随后经武老的孙女了解到,今天恰逢武老的96大寿,团队成员为武老送上生日祝福并带来了山东建筑大学纪念币作为礼物,之后与武老合影留念,临别时,武老特意让青年们围在身边,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拍了拍最前排一个年轻人的肩膀。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他花白的头发上,映得那双饱经沧桑的眼睛格外明亮。他微微倾身,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却字字清晰如叩击磐石:“孩子们,记住我这句话 —— 一定要听党指挥,跟党走,这是咱这辈子最该站稳的根;一定要好好学习,把本事练硬了,才能接好接力棒,让咱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说罢,他又挨个望了望在场的每个青年,目光里满是期许,仿佛要将这份沉甸甸的嘱托,通过眼神深深烙进每个人的心里。

铭记梦归处,莫忘来时路。这些带着硝烟味的记忆与嘱托,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给当代青年的精神火种。

作为“乡村振兴,‘枣’有所成”社会实践团队的一员,我们深知肩头的责任——红色底蕴不是陈列的标签,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精神密码。我们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传承,以青春之名搭建桥梁,吸引更多同龄人加入红色文化传播的行列:或许是一次共同的走访,让年轻的眼眸看见历史的厚重;或许是一场联合的宣讲,让青春的声音传递信仰的力量。因为我们坚信,当红色基因融入青春的实践,当英雄精神成为逐梦的灯塔,那份穿越时空的赤诚与担当,定会在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坚守中,绽放出愈发璀璨的光芒,照亮乡村振兴的前路,也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
战地遗址见证峥嵘岁月,历史回响激荡人心
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内,斑驳的弹孔墙、残存的战壕以及保存完好的旧民居,无声诉说着1938年那场惨烈的战斗。团队成员接着步入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馆内陈列的大量珍贵历史照片、文物史料和场景复原,生动再现了台儿庄战役的全过程。讲解员详细地为团队成员讲述了当年中国军队与日军殊死搏斗的故事。让团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先辈们的伟大牺牲精神。团队成员夏士龙感慨地说:“站在这片曾经洒满热血的土地上,亲眼看到这些历史遗迹和文物,才真正明白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先辈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传承他们的精神。”
走访抗战老兵,打捞鲜活记忆
为深入宣传红色历史、致敬浴血英雄,实践团队先后拜访了抗战老兵章守洪老人和武之权老人。采访现场,两位老人用带着岁月沧桑的声音,缓缓铺开战争的烽火画卷。老兵的讲述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那段被炮火熏染的历史记忆。章守洪老人曾参与对越自卫反击战,荣获一等功,网友评论其“一人守阵地,四十敌胆寒”。
团队顾问刘志浩:“您能给我们讲讲您当年的抗战经历吗?”
章守洪:“当年我入伍参军后在济南只训练了三个月就前往了前线,当时前线的211高地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据点,我主动请缨前去坚守211高地,组织批准了我的请求,派遣我和另外两名战友前去211高地一号洞,当组织护送我们上山后,我打了一个寒战,映入眼前的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很多尸体都发臭了。”
团队成员杜昌浩:“您当时不害怕吗?”
章守洪:“害怕啊,但我们无暇顾及环境,因为敌人就在山脚下,布置好防线后,我们就全神贯注地盯着山下,天空不时有轰鸣声,白天的敌人都不敢贸然前进,他们就用炮弹轰炸高地,石头被炸成了粉渣,硬生生把211高地炸低了几米,经过越军白天无差别轰炸后,晚上他们就派人上山夺取据点,我跟我的战友拼命阻击,打退了一拨又一拨,可是到第四天的时候,越军将我们据点包围,组织无法给我们运输物资和弹药,更没办法援助我们。”
听到如此艰苦的场景,团队领队高鼎尧不禁问道:“那章爷爷,您当时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

章老顿了顿,“那时我们孤立无援,一直打到弹尽粮绝,饿急了的我向上级请示完后决定冒险跑去3号洞寻找食物,趁敌人没发现我,我直接飞奔到3号洞,等我到了3号洞后,才知道他们也没有食物了,于是我准备回去,但不巧被敌人发现了行踪,不一会儿,漫天的炮弹就朝我飞来,我左躲右闪,敌人的炮弹没能炸到我,可是却不幸炸到了3号洞的一个哨兵,我看他中弹受伤后,立马去营救他,把他抱进洞里后,才看清他的大腿被炸了一个大窟窿,血止不住地往外流,此时我们已经被包围,伤员根本运输不下去,我只能抱着战友,听着他的哀嚎声越来越小,直到最后,他给我交代最后一句话后,就再也没了声息。”
当谈及自己眼睁睁地看着队友死在自己的怀里时,这位铁骨铮铮的军人不禁潸然泪下;听到这一段故事,团队成员也默默替章老揪心。
待章老情绪平复后,他继续缓缓说道“放下战友后,我回到了自己的阵地,从战友的尸体下面意外翻到了两盒罐头,我凭着这两盒罐头,在高地坚守了七天七夜,杀了四十多个敌人,和我上来的战友一死一重伤,直到最后团长向上面请示,我才最终被其他战友保了下来”。 章老讲述完他惊心动魄的抗战故事后,为团队成员展示了他的一等功勋章以及其他的奖章。听完章老的故事,团队顾问刘志浩颇有感触地对章老说到“都说现在是和平中国,可现在的和平都是章老您和您的战友用血肉之躯为我们后代筑起来的,能有如今的和平中国,真的非常感谢您”。之后,章老还为团队成员透露自己退伍后也一直投身在爱国主义教育的道路上,每年都会去学校为新生代讲述红色故事,宣传红色精神。

武之权老人的经历同样令人动容,武老先后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以及解放舟山战役。1948年、1950年因抢救伤员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随后荣获人民英雄勋章一枚、军一级勋章一枚。1976年11月退役,先后在区第二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工作,1985年离休,离休后的武之权也从未停歇过,经常到医院进行红色爱国主义教育。

当武老谈及到当年参战时的经历时,他神情激动,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枪林弹雨的战场。武老为团队成员细细述说了他参军时的所见所闻,生动描绘了那段波澜壮阔的艰苦岁月,让所有实践团队成员为之动容。随后武老示意他的女儿拿出他的军服,看到武老挂满勋章的军服后,团队成员双眼一亮,被这身帅气的衣服所折服,纷纷上前以便更清晰地欣赏这身军装。随后武老换上挂满勋章的军服后,为团队成员逐一介绍了每枚勋章的由来。紧接着在团队顾问刘志浩的提议下,武老带领团队成员中的党员一起重温入党誓词。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誓言从大家口中铿锵道出时,武老眼中泛起的泪光与年轻党员们坚毅的眼神在空气中交汇。每一个字都像带着千钧之力,撞在斑驳的墙壁上又反弹回来,在不大的房间里久久回荡。这声音里,有武老几十载党龄沉淀的赤诚,也有青年党员们初入组织的热血,一句句誓言串联起跨越时代的信仰,让红色精神在新老交替的凝视中完成了一次无声却厚重的传承。
随后经武老的孙女了解到,今天恰逢武老的96大寿,团队成员为武老送上生日祝福并带来了山东建筑大学纪念币作为礼物,之后与武老合影留念,临别时,武老特意让青年们围在身边,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拍了拍最前排一个年轻人的肩膀。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他花白的头发上,映得那双饱经沧桑的眼睛格外明亮。他微微倾身,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却字字清晰如叩击磐石:“孩子们,记住我这句话 —— 一定要听党指挥,跟党走,这是咱这辈子最该站稳的根;一定要好好学习,把本事练硬了,才能接好接力棒,让咱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说罢,他又挨个望了望在场的每个青年,目光里满是期许,仿佛要将这份沉甸甸的嘱托,通过眼神深深烙进每个人的心里。

铭记梦归处,莫忘来时路。这些带着硝烟味的记忆与嘱托,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给当代青年的精神火种。
传承红色基因,青春担当在行动
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深切感受到,此次寻访抗战印记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更是一场使命的接力。大家纷纷表示,将以这份滚烫的感动为起点,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带着更饱满的热忱深耕红色沃土——我们会循着先辈的足迹走进更多村镇街巷,在斑驳的老物件里打捞被时光珍藏的抗战故事,在亲历者的口述中还原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我们会化身红色故事的“传声筒”,走进校园、社区、田间地头,用生动的讲述让英雄们的不屈身影从历史深处走来,让“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直抵人心;我们更会将这份精神力量融入志愿服务的点滴行动,无论是帮扶革命老区的困难群众,还是参与红色遗址的保护修缮,都要让革命先辈用热血铸就的坚韧意志,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青年成长中焕发蓬勃生机。
作为“乡村振兴,‘枣’有所成”社会实践团队的一员,我们深知肩头的责任——红色底蕴不是陈列的标签,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精神密码。我们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传承,以青春之名搭建桥梁,吸引更多同龄人加入红色文化传播的行列:或许是一次共同的走访,让年轻的眼眸看见历史的厚重;或许是一场联合的宣讲,让青春的声音传递信仰的力量。因为我们坚信,当红色基因融入青春的实践,当英雄精神成为逐梦的灯塔,那份穿越时空的赤诚与担当,定会在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坚守中,绽放出愈发璀璨的光芒,照亮乡村振兴的前路,也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问题联系本网将第一时间处理,转载请带来源。
本文地址:https://www.yimengwang.net/ymlt/jiaoyupeixun/2025-07-21/9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