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沂蒙文化 > 红色文化

沂蒙红色文艺创作[小说] :刘知侠《罢免》、《铁道队》

admin 红色文化 2023-07-23 14:58:58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刘知侠

       短篇小说《罢免》塑造了村妇救会长徐大嫂和庄长杨玉新两个不同思想、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徐大嫂积极热情,性格泼辣,富有斗争精神;杨玉新在旧军队里混过几年,开辟抗日根据地初期,骗取群众的信任,当选为庄长。但他恶性未改,贪污盗窃,极力破坏妇救会。徐大嫂在村民支持下,发动妇女对杨玉新进行说理斗争,罢免了他的庄长,群众一致推选徐大嫂为庄长。小说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蓬勃发展的妇女解放运动,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中篇小说《铁道队》1945年在《山东文化》第二卷第三、四期上发表七个章节。小说反映抗战初期枣庄一带铁道游击队的真实故事。铁道游击队的成员大都是铁路、煤矿的失业工人,起初他们在临(城)枣(庄)线上活动,后将活动范围扩大的津浦线,创造了许多英雄业绩,鼓舞了军民的抗日情绪。这个中篇小说,是刘知侠后来创作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的雏形。

延伸阅读:《铁道队》初创地的记忆

文/刘学高

 


       被誉为“齐鲁红都”、山东“小延安”的莒南,是沂蒙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月的风儿,温和而又热烈,

五月的阳光,柔情而又豪放。

五月,怀揣着心事与情怀,

五月,吐露着嘱托与叮咛。

       莒南的变化令我侧目,停车驻足,欣喜的心,催动了双脚,穿林登坡,左绕右拐,龙儿(刘知侠长女)在后面紧紧追赶:“慢点儿、慢的儿”。爬上一个山坡,就已觉得吃力地很;那制高点,看看就在眼前,加加劲儿,奋力向上,可到达制高点时,却已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身上一丝儿力气也没有了。

       轻柔的微风吹来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不一会儿,满身的疲惫已化为乌有。放眼望去,远山近景,花草抉疏;青山绿水,树影婆娑;新蓝图下的民居与远山相连,蔚蓝的天空,一丝无云,像一块蓝色的碧玉,远远望去,那与天相接起伏于山峦的民居,显出诱人的光彩。

      整个新农村的区域,山水相连,半开半闭,山水结合得和谐、贴切,并富有高低、远近、层次的变化;这山水的珠联壁合,相得益彰,显现出温柔深远,飘逸洒脱的气势。同时又与保留下来的古老浑然一体,这种匠心独运、巧夺天工和大自然的造化相糅合,构勒出一幅古今书画中不曾有过的奇妙景观。

     悠悠龙马河,巍巍三龙山。驱车徐行于岭泉镇乡间,一座座特色鲜明的风情村落,一处处别具情趣的特色景观被串成了线,融入到青山绿水之中。这恬静安然,田园牧歌式的场景,正是岭泉镇美丽乡村建设的秀美缩影。

     马棚官庄有“小苏联”之美誉。村内矗立着抗日烈士纪念塔一座。

这儿是抗击日寇的红色热土,

这儿是铁道飞鹰展翼的地方;

这儿是《铁道队》原创之地。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山东军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司令部等党政军机关都曾驻扎在莒南县。抗日军政大学从1938年9月至1945年8月先后创办了12所分校,其中抗大一分校在周纯全带领下,1939年从陕西到太行山,又从太行山到达沂蒙山区。

      为了宣传发动群众,鼓舞士气,打击敌人,1939年4月在山西省屯留县成立抗大文工团,随一分校于1941年1月到莒南县,在这里一驻就是六年。岳父刘知侠和他的战友们就驻扎在马棚官庄村。

       看到岳父当年所住的老屋;邢玉臻老人即刻映入脑海。邢玉臻老人是当年抗战的见证人,只不过那时候他的年龄还小,只有十三、四岁。如今已是耄耋老人的他和老伴过着安详的晚年生活。他耳背的很,无法交流,见到我们,他拉着手,一个劲地摇。“又见面了,大兄弟。好、好、好,大侄子。”这不,一会儿的功夫,在他嘴里我就变成了两代人。不免有些心酸,龙儿流出了泪水。当年还硬硬朗朗的大叔,那铿锵有力的话语我记忆犹新:“嗷,你爹(他指着龙儿),刘知侠,写《铁道队》那个,我见过他,那时候他就在村里,小三十的样子,脸四四方方,好汉子,响当当的一条汉子。”稍顿了顿,望着我笑了笑,又回忆着:“你丈人(他拉着我的手)来到村里就住在邢玉成家,很义气,拜了邢玉成的娘当干娘,跟邢玉成那就是干兄弟了。”他说邢玉成家在原有四间堂屋、两间西屋的基础上,又盖了两间东屋作伙房,西边两间用麦草打地铺,头上栏一根木棒当床头,就是床铺。一张桌子,一条长凳就是办公地点。为了保障安全,你丈人就在西屋的墙上挖了个洞,洞西是个闲院,洞口外是干草垛,屋内洞口平时用一扇门挡住,一有情况,就迅速从洞口跑向西院去。

      1941年冬天,日寇集结了5万人对我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在严峻形势下,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分成了三个小分队,岳父刘知侠任第三小队队长,活动在沂蒙山区。

1943年夏天,岳父第一次接触鲁南铁道队,是在山东军区滨海抗日根据地,在莒南县的坪上召开的全省战斗英雄模范大会。在会上,岳父认识了“甲级战斗英雄”徐广田,通过事迹讲解,第一次认识了鲁南铁道大队的英雄人物,了解了鲁南铁道大队的战斗事迹,并且被摸敌岗、打特务,在铁道线上袭击火车,在票车上打歼灭战的英雄事迹深深鼓舞,也是第一次与埋藏在灵魂深处的铁道情结碰出了创作的火花。岳父兴奋激情地投入了鲁南铁道大队英雄事迹的写作中,在多次与徐广田和 时任政委的杜季伟交谈后,对“血染洋行”、“飞车搞机枪”、“票车上的战斗”、“搞布车”、“打岗村”,以及“微山湖化装突围”的一些重要战斗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莒南驻地——“马棚官庄《铁道游记队》原创地”,岳父经常把采访到的铁道大队队员杀敌的故事讲给战士、老乡听。当时的初稿,岳父用的标题为《铁道队》,其中徐广田战斗事迹的几个片段很快在《山东文艺》上发表了。由于战时条件艰苦,是油印的小纸版张,即使这样,战士们也是你争我抢,纷纷传闻,交口称赞。不久,岳父接到了新任大队长刘金山、政委张洪义的来信,邀请他到枣庄去,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战斗生活,多写一些和徐广田一样优秀的英雄事迹。信中说像徐广田这样的英雄人物,铁道队还有一些,因为对敌斗争任务比较紧张,他们只能派徐广田一个人去参加英模会。“如果你能够到我们这里来,和我们一道生活一段时间,一定会比现在写得更好”。岳父感到,这实际是对作品有意见,考虑到可能所发文章有失片面,岳父果断地把《铁道队》的写作停下,已写出的那一部分稿子,虽然还没刊登完,也停止连载了。岳父下决心:一定要深入到铁道大队去,亲身体验他们火热的战斗生活,使作品更能反映出铁道队的真实风貌,再动笔完成整个作品。

     1944年,岳父第一次去铁道队。当时枣庄、临城还有敌人,岳父绕道南边津浦铁路,到达微山湖,和这些英雄好汉们在一起生活,大碗喝酒,谈笑风生。这被他写进了《铁道游击队》第四章“来了管账先生”的片段中:猜拳行令声起了,他们在三三五五地吆喝着,鲁汉猜拳有不少花招,在行令前都带着一串酒歌,鲁汉赤红着脸和林忠对战。嗓音是一粗一细地叫着:

高高山上一条牛,

两只角,一个头,

四个蹄子分八半,

尾巴长在腚后头!

    紧接着酒歌的未稍,粗细的嗓子同时有力地喊出,“五敬魁首腚后头!……”

“八仙上寿腚后头!”

“八仙寿!”尖嗓子的林忠把手伸到鲁汉的鼻子上,“这会可拿住你了,喝一杯!”

“喝一杯,就喝一杯,奶奶个熊,不能装孬!”鲁汉说着就干了一杯。

    王强越喝脸越白,赵六越喝脸越红,两人叉着腰,把拳头伸得高高的,像斗鸡似的,在猜着拳令:“一个蛤蟆会凫水,两个眼睛一张嘴……”

   李正笑着看着大家行酒令,老洪叫王强对大家说:“酒要少喝”,王强站起来说:

“兄弟们,酒喝够了,快吃饭吧!吃过饭还有任务呀!他卷了一张煎饼,在空中挥着,大家都吃饭了。”

    铁道队英雄们的热情、爽直、机智、勇敢的精神强烈地感染了岳父。每当此时,岳父总是习惯地边抽烟边回忆、讲述他随铁道大队的队员们活动在微山湖和铁路两侧的故事。

    从铁道大队枣庄开碳厂草创时期,到拉出去在临枣支线上战斗。直到后来活动在津浦干线、微山湖畔和敌人展开更大规模战斗,从大队干部到长枪队、短枪队的队长及主要骨干队员,岳父逐一作了深入细致地采访。

    为掌握第一手详实丰富、繁杂的资料,他走遍了湖边和铁路两侧,几乎寻访了全部鲁南铁道大队过去战斗过的地方;跟随副大队长王志胜到火车站南边实地探访血染洋行的旧址,仔细察看了他们挖洞的墙壁,详细询问入院后的进出道路和冲进屋里的战斗动作,具体到鬼子三掌柜怎样蒙着被子在地上打滚,手枪没有击中对方要害的细节;在津浦线上,岳父曾悄悄进入古汀,了解当年队员们怎样潜伏在这里,等候站内工人发出的信号,越过车站外围的壕沟和木栅栏,利用鬼子巡逻队走过去的空隙,蹿上月台,在浇油房击毙鬼子特务队长岗村和痛歼敌特务队的情景;到沙沟和韩庄之间那段铁路弯道的地方,了解怎样把布从列车上摘下来,发动湖边人民群众和长枪队、短枪队队员,连夜向微山岛上运布,解决山里主力部队的冬衣问题;岳父还找到了当年姬庄“爱护村”的村长姬茂西,访问了湖边的农民和经常把铁道大队队员掩藏在渔船上的渔民,以及了解潜伏在敌人内部作情报工作的“关系”的知情人。他们都与铁道队有着生死之交,谈了许多惊心动魄杀敌的故事。这次采访,使岳父对铁道队在铁道线上的战斗、工作和生活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极深的感受,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芳林嫂”等人物原型就是在这次采访中发现的。岳父将姓时的大嫂、刘桂清、姓尹的大嫂(大老尹)融合塑造成“芳林嫂”这个个性鲜明的妇女斗争形象,并将自己的理念植入小说,坚持把洪振海和刘金山作为一个完整的英雄形象塑造,还将洪振海牺牲违反游击战术原则作为教训写。

     仅采访记录的材料,就记写了厚厚满满的两大本和零零星星的其它大大小小的本本七八本。在采访生活中岳父和队员们建立了深厚友谊,荣幸地成为“铁道队”的荣誉队员。铁道队大队长刘金山还把从日军手里缴获的一支轻型驳壳枪当做礼物送给了他。这个战火中的“友情”陪伴岳父一生,最终陪伴他一起埋入河南省卫辉市南郊“孔子击磬”处附近的“刘知侠之墓”,和岳母刘苏长眠于此。

   1946年五六月份,岳父二次造访鲁南铁道大队。当时日本鬼子投降已半年多,毛主席正到重庆和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岳父落脚在枣庄市委,每天拜访时任市委书记的杜季伟,找刘金山、王志胜和徐广田,以及留在枣庄工作的一些骨干队员,作个别深入访问或集体座谈,了解他们过去的战斗事迹,开始着手长篇小说《铁道队》的创作。

     刚一开始创作时,岳父为了表现《铁道队》的传奇色彩,决定采用章回体形式来写。为了更加立体生动地塑造民族英雄形象,岳父还专门剖析了一遍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就在岳父完成《铁道队》的提纲,准备动笔写作《铁道队》之际,解放战争打响了,在这战火燃烧的危难时刻,岳父打消了写作《铁道队》的念头,作为一名“山东兵团”《前线报》特派,岳父和岳母刘苏随军参加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目睹了蒋家王朝80万人马全军覆没的场面,并写出了大量反映淮海战役的小说和纪念文章。

     1949年秋,岳母刘苏为了协助岳父刘知侠创作《铁道队》,陪着岳父去黄县老家,梳理、整理,写作了两个多月。在此间,完成了作品的大致脉络。岳父笑着对岳母说:“好,秘书、助理一肩挑。”

     新中国成立后,岳父担任了济南文联主任,山东文联编创部部长、秘书长。1952年,岳父再次将未完成的《铁道队》写作提上日程,使命感、责任感,使岳父在创学过程中废寝忘食,进入了忘我的境界,他重新梳理了一下,由于事隔多年。为了重温当年铁道队及整个抗战时期的斗争情形,唤醒当年与铁道队共同生活、参加战斗的激情和冲动,再次动笔前,他又第三次奔赴枣庄,找到了小说中人物李正和王强的原型——杜季伟、王志胜等,再次故地重访铁道队的主要战场:碳厂、洋行、打票车的三孔桥;重游微山湖,夜宿微山岛;重温了抗战时期他们火热的斗争生活,铁道队队员们过去在那里所经历的英勇顽强的战斗,如同昨日发生,在岳父的脑海里历历犹新。那年(1952年)内子出生,她是岳父的第一个女儿,几个月风尘仆仆实地采访回来,望着襁褓中的女儿,岳父高兴地合不拢嘴,他拉着岳母刘苏的手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对不起你们啊。”

     接下来的日子便夜以继日,在济南大明湖畔开始写作《铁道队》,创作期间,他有时一连熬夜很久,两三天也难得合眼,经常写得两眼充血红肿。其间,岳母刘苏经常在夜间帮他整理、誊写,并用湿、热毛巾,或凉、或热帮他调理眼睛。

     鲁南铁道大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保存自己,打击敌人,利用坚实的群众基础以及熟悉的地形与敌周旋,是一种以弱胜强的战术。符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发展了游击战的理论和原则,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惫我打,敌退我进。”游击战的基本原则。在后来的创作写作中,岳父加上了“游击”二字,这样一来即点明它的战斗属性,又符合毛泽东的游击战理论和原则。更重要的是,这一改,便把我军民团结、联合御敌,歼敌于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性质展示了出来。于是,标题就改成了《铁道游击队》。

    1953年,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终于付梓成书,1954年元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

    作为革命战争题材中的优秀作品,它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热门读物,和街头巷尾的热议,曾一度脱销,形成了一股席卷全国的“读铁道、忆抗战”的风潮。从而,奠定了岳父在文坛中的地位。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问题联系本网将第一时间处理,转载请带来源。
本文地址:https://www.yimengwang.net/ymwh/hongsewenhua2/2023-07-23/781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评论底部广告位

沂蒙网

https://www.yimengwang.net/

| 鲁ICP备12020231号

Powered By 沂蒙网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