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沂蒙文学 > 散文之家

邢兆远散文作品:执大象而天下往

admin 散文之家 2025-09-12 21:35:58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执大象而天下往
文/邢兆远(北京)

       出京畿北望,寥阔的蓝天下,苍莽的阴山山脉宛若穿云破雾的苍龙,自西向东浪涛般奔涌而来,至张家口高扬起了波峰,耸起了壁立千仞的太平山。在东西太平山之间的深壑之间,岿然屹立着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门”的大境门。
       灿烂的阳光轻轻飘洒着,大境门透出悠然的神韵。门楼上的飞檐翘角,若雄鹰栩栩舒展着羽翼;斑驳层叠的灰砖黛瓦,似灵动的波纹轻盈闪烁。拱门的上额高悬着“大好河山”四个颜体大字,每字足有一米见方,笔锋浑厚苍劲,挥洒着旷达与潇洒。门下立着一块高为3.5米的花岗岩石碑,镌刻着清顺治皇帝亲笔写下的“大境门”三个字,飘逸着遒劲与敦厚。
       登上门楼远眺,长城顺山势而绵延起伏,盘旋在丛山峻岭之间。周边点缀着的染霞披云的烽火台、树掩石垒的瞭望塔、蜿蜒蛇曲的危磴盘纡、虎踞龙盘的卧龙亭、古色古香的边塞小镇……一个又一个地连缀成片,浑然一体,蔚为壮观。正如古诗所云:“万里雄关今犹在,两山对峙一门开,蜿蜒石龙凌空起,大好河山扑面来”。
       扼守京都之大门,连接塞北之要道。人们称大境门与嘉峪关、山海关、居庸关为万里长城四大雄关。其他三处皆称为“关”,唯独这里叫“门”,并有温馨的女儿墙映衬,别有一番意蕴。“关”凸显冷峻铁血之貌,而“门”则有“开门迎客”的和悦神采。因此人们把“大境门”,戏读为“门境大”,赋予了开阔的画面感,使“大门”与“大境”链接,让人放开了视野,舒展“道通八方”之畅想。而门额上的“大好河山”,又反向吟为“山河好大”,景象更为辽阔,意境尤为深远。  
        包容与多元同在,柔情与希冀共生。在大境门下的重镇“张家口”,往西约250公里处的另外一个长城要塞则起名“杀虎口”,名字都有一个“口”字,内涵有所不同。可见古人为大境门命名时,有意淡化了金戈铁马,刀光剑影,凸显了“门”的特性,期待着长城内外的人们亲切握手。对“长城之口”进行多维诠释,就有了全新的文化表达,从而抹浓了大境门的“亲和”人文底色。
      “边墙里,边墙外, 蒙古人吃肉我吃菜。肉换菜,真不赖,要换就去大门外”,这一在当地广为流传的古代民谣,源于一个民族心灵深处的渴望与呼唤。门下的青石板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车辙,镌刻下农耕与游牧不远万里相向奔赴的步履,斑驳的铁门分明在回响着一次次被敲开的清越之音。门内门外,铺展开的穿越山海、草原、戈壁、荒漠的 “万里茶道”,像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动脉”在激越跳跃,引爆了共情的振动。古代华夏的茶叶、丝绸、瓷器、谷物、布匹等,在滚滚的车轮上,源源不断地流向亚洲腹地和欧洲;同时也迎来清脆悠扬的驼铃声,接纳着蒙古和欧洲的牲畜、皮毛、药材、毛织品、银器等;在紧密链接中,孕育出旷古奇观。
      “边兵解甲,农狎于野, 旅人夜行, 天下宁谧”“车辙行腾市井嚣”,古诗中的形象描述,映现出多民族在这里深情拥抱的场景。“和合共生”的人文在拔节生长,让大境门成为万里茶马古道上的靓丽节点,催生出张家口至蒙古乌兰巴托(古时叫库伦)的张库大道,编织出生机勃发的商路网络。形成的“贡市”与“茶马互市”产生吸虹效应,让马帮、驼队纷至沓来,人流、物流波涛滚滚。当时的大境门内外,豪商巨贾、金融票号、商家店铺云集,呈现色彩斑斓之盛景。
        古道连接心灵,架起了亚欧友谊的桥梁,谱写出一部民族融合的史诗,被马克思写入了经典文献。当年沿途草市榷场星罗棋布,支撑起似白云点点的蒙古包,满载货物的车辆休憩于此,成群成片的牛马在草原上撒欢。各类能工巧匠也纷至沓来,让浑厚饱满、釉面光亮的陶瓷,饱满生动、色彩绚丽的剪纸,融合酸、辣、咸、甜味道的莜面,热酒温润可口、熬粥色香味美、炖肉鲜嫩清爽的青砂器,以及甘醇爽神的老窖酒酿……纷纷在此扎根、开花、结果。
      “长城内外,皆是故乡”“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 。内地人在商埠、皮都,买房子置地,安家立业,在街道周边购地皮、大兴土木,开发建设之潮涌起,诞生了以“永盛昌”、“满德堂”“三义成”等商号命名的村名和地名。大批外国人也来此开起了洋行,常驻于此,整体形似月牙,两翼呈半围合状,屋脊有镂空走兽的中西合璧的小楼,矗立在大境门内外,已凝固在文化肌理的深处。 
      “自从一统无中外,稳睡华夷百万民”,蒙、汉、回、藏等多元文化在此交流,生活习惯、民俗文化、文学艺术、菜食佳品,铺叙着相知相亲的美好故事,留下诸多温暖的印迹。 在古代壁画《备茶图》上,一名小童身着契丹人的装束,正在躬腰跪坐煮茶;两名身着汉服的风姿绰约女子,手捧茶盏,给客人奉上热腾腾的茶。从此画中可以一窥见民族融合的生活画卷,正所谓“清茶奶酒相交融,马帮驼队共驰骋”。
        在婆娑摇曳的烟火里,来自华夏各地的人们,闲暇之余围坐在一起,自拉自唱,自娱自乐,将内地的秧歌、社火、道情等艺术形式带到了这里,吸收了蒙古民族的民歌、长调、打坐腔等元素,袅袅的音乐之声增添了无穷的审美张力。梆子腔、秧歌剧、二人台等也陆续流传至蒙古,在异域讲述着中国故事。巧夺天工的非遗展品,荡漾着美美与共的悠扬交响,珍藏着多元一体的炽烈传奇。
        大境门宛若茶马古道上的心脏,在“包容”“融合”中,南来北往的新鲜血液不断流淌着。今天的大境门与“时代相约”,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区。长城垛上,悬挂着火红的大灯笼,装点着浓浓的中国红。门前广场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街道两边,排列着鳞次栉比的文创店、艺术馆、境曲社、博物馆、古玩店等,琳琅满目的产品从这里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来自五洲四海的宾客在此兴高采烈地敲起“顺字鼓”,祈盼天下大同,古道通畅繁荣。
       在巍峰、阔门、古道与烟火、明月、驼铃的梦幻般组合里,演绎着景阔、情烈、潮涌。沐浴着穿门而过的温润之风,顿悟《道德经》中“执大象,天下往”的含蕴:掌握“大“道”的人,天下就会向其归顺。商道载物,人道载情,文道载魂,宏大的叙事正面向未来讲述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响亮回答着当今世界之问。

      作者简介
       邢兆远,笔名源远,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10月,山东省沂南县人,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邢兆远是当代作家、文化学者和资深媒体人,曾任《光明日报》高级记 者及鲁南记 者站站长、山西记 者站站长,以散文创作和红色文化研究著称,代表作包括《蒙山沂水》《草长莺飞》等。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问题联系本网将第一时间处理,转载请带来源。
本文地址:https://www.yimengwang.net/ymwx/sanwenzhijia/2025-09-12/974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评论底部广告位

沂蒙网

https://www.yimengwang.net/

| 鲁ICP备12020231号

Powered By 沂蒙网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