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半球的爱心回响:新西兰之行里的公益微光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南半球的爱心回响:新西兰之行里的公益微光
文/刘振坤(山东沂水)
初秋的风还带着北半球的余温时,家乡躁热依旧难耐,我与表弟已踏上跨越赤道的航班,奔赴东南半球的新西兰。此行送孩子留学兼具商业考察的务实与文化传播的热忱——我们想让中国的公益理念、传统文化与中国智造力量,在这片纯净的土地上留下印记。二十多天的行程像一幅渐次展开的画卷,有高福利社会的秩序井然,有多元人种交融的包容氛围,更有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独特景致,而最动人心弦的一笔,藏在奥克兰的圣恩佛院的细雨与掌声里。
在新西兰的日子是充实的。我们走过城市与乡野,感受着这里高收入与高消费并存的平衡,更惊叹于对食品安全近乎严苛的制度规范要求。街头巷尾,不同肤色的人们从容共处,本地人与外来者的浐杂,多元文化在此碰撞却又和谐相融,仿佛一座微缩的地球村。忙碌的考察间隙,我们加入了当地华人公益组织“大仁生活会”与华人掼蛋协会,还有华人总商会,山东商会,在同胞的热忱里,触摸到海外华人对“公益”二字共通的执着,传播着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把善愛,慈善奉献精神,沂蒙精神在异国他乡都能看到!
最难忘的是在一个细雨蒙蒙的周日。应孩子老师的父亲——一位台湾老教授的邀约,我们来到了新西兰的圣恩佛院。车刚驶入看到那片花海簇拥的草坪地,整座院落的庄严与静谧便攫住了心神:前望山海,侧依大路,细雨如丝,为这场拜佛活动添了几分肃穆。老教授向堂主黄院长细细介绍我的过往——在家乡投身公益、帮扶孤困儿童、创办传统文化读经学校的点滴。那些我视为日常的坚持,在异国他乡的佛院里,换来了满座的惊讶与敬佩。
“请和大家分享你的心路吧。”黄院长的提议让我心头一热。站在来自两岸及当地的同胞面前,我说起对传统文化的痴迷,那些年为读经学校倾注的心血;也说起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的故事——从沂蒙山区的“无孤”实践,到“天下无孤”的宏愿,我们如何一点点汇聚爱心,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的,给社会和谐带来详和。“这份使命不分地域,”我望着窗外的雨幕,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今天来到万里之遥的新西兰,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有一群孩子需要光亮,而每一份爱心,都是照亮他们的心灯明星。”
话音落下时,掌声突然响起,从零星到热烈,像雨点击打湖面般层层扩散。一位老师当场递来100新西兰纽币,“请一定转交给孩子们”表达一下对你们的敬意。握着那张带着温度的纸币,我忽然明白:公益从无国界,善意总能跨越山海。
当晚,我把这段经历告诉徐军团长,电话那头的他难掩激动:“这不仅是一笔捐款,更是‘天下无孤’走出国门的见证。”他叮嘱我把故事写下来,把这100纽币珍藏进展览馆,把它当故事讲——它或许数额不大,却是南半球传来的第一声回响,提醒着我们:这条路上,我们从不孤单。
新西兰的旅程仍在继续,商业考察的成果在行囊里沉甸甸,而心中的感动更甚。原来,当传统文化的根脉深扎,当公益的种子播撒,无论在北半球的故土,还是南半球的他乡,总能收获同频的共鸣。天下无孤,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双手共同托举的明天——此刻,这颗心已经传到了地球的另一端。在不久的将来,在千千万万个志愿者的努力下,天下无孤一定能够实现。
2025年9月1日刘振坤于新西兰奥克兰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问题联系本网将第一时间处理,转载请带来源。
本文地址:https://www.yimengwang.net/ymwx/sanwenzhijia/2025-09-16/9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