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兆远散文作品:石上无声却有道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石上无声却有道
文/邢兆远
“锤儿方,凿儿尖,叮叮当当响山间。石头开,碎屑溅,錾出磨盘磨面面……”,心里念着这几句儿歌,又回到蒙河岸边的故乡。缓步进入老街旧宅,拨开了肆意疯长的草丛藤蔓,抚摸着被冷落在墙角旮旯的石磨、石碾;翻动着散落堆放的碎石断瓦,端详起布满苍苔厚尘的石像、石柱。拙朴的造型、斑驳的花纹、残缺的文字,带着苍茫的人间烟火,在娓娓讲述着父亲的石上岁月。
旧了年轮,老了风尘,干了泪痕。如今望着这些石之“作品”,梦幻般的记忆如微风伸过来的手,温馨地抚摸着脸,耳畔又响起那“叮叮当当”的敲石之声。生于晚清光绪年间的父亲离世已卅余载,在幼时的记忆里,他头戴芦编斗笠,黝黑的脸上挂满了风尘,穿着青色的粗布大襟褂儿,浅蓝色的束腰带上别着一根长长的烟袋,皲裂的手掌上长着厚而硬的老茧。一瓶烈酒下肚,便来了兴致,高喉大嗓地对着山岭吼几声山歌,声音随风飘得很远很远。
记忆的画面里没有喧闹,从中听得见父亲与石头对话时的怦然心跳。时常见,天刚蒙蒙亮,伴着村落里的袅袅炊烟,他从岭上运来了一块块石料,放在村前的老银杏树下。先凝神静气地端详着,细瞅着石头的形态、质地、颜色和条纹,眉头一皱灵感袭来,心里便有了谱,接着一锤一锤地打, 一凿一凿地凿。锤子飞舞时石块开花,凿尖游走处碎屑飞溅。捣米的臼、推浆的磨、压米的碾……一块块石头在他的手中变得有了灵性。每当完成一件作品,父亲总是坐在石凳上,慢悠悠地衔着长烟袋,有滋有味地欣赏着。
把凿头当笔,将青石为卷,常年走街串户,四乡八里的人都认识父亲。他把装有钢凿、铁锤、角尺、墨斗的褡裢搭在肩头,寒来暑往,风餐露宿,早出晚归,乐此不疲地行走在山野村落间。日久天长地刻石碑、造石坊、塑石像,在潜移默化中,会写了一些毛笔字,能用錾刀勾画出各种各样的画图。在钢与石的碰撞,把风土人情也融入了进去,石上自然就生出了精气神。
“取人家之长,就像蜜蜂采着多种花儿,然后才能酿成蜜”,父亲时常这样讲。他每到一处,如痴如醉地探寻常巷陌的珍藏,叩问古朴庭院的意蕴,欣赏街头小景的诗情,感悟深山寺庙的禅意,领略苍古祠堂的庄严……为汲取意趣之精华,父亲有时长时间地站在一些石碑和石像前,手指不断地上下比划着,模仿纹饰的切割,字体的刮削,画面的镂空。观其凿尖游走之道,推敲悬肘的轻重缓急;顺錾刀之痕,琢磨转腕的节奏快慢。
与石神交,石亦有道。阅尽世间沧桑,晚清的凄凉、民国的悲怆、共和国的豪迈与激昂,这些人生积淀是丰厚的土壤,生出的作品透出特有的沉稳和力量。对乡间的生活习俗,自然景物、传统礼仪等烂熟于心,父亲将人生况味凝聚在锤头和凿錾上,和着山野的心跳,演绎着摇曳多姿的人文风景,描述着万千风情的社会生态,一凿一錾化作了流淌在岁月里的诗行。
每当父亲的锤凿之声响起,就像聆听到节奏铿锵、韵律和畅的音乐,看到散发着野逸气质的心灵起舞。经父亲之手,沉睡的石头凸现出生命的质感,雕刻的人物似乎有了呼吸,栩栩如生的形态里透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凿痕、刻纹、镂空的巧妙组合下,石上映现的景物都充满动感,鸟儿扇动翅膀飞了起来,鱼儿抖擞鳍羽游了起来,马儿飞动尾巴跑了起来,枝头顶着花萼摇了起来……一个个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锤带意,凿含韵,錾生道,从父亲的手中撒出了缕缕温润的人文甘霖。在倚山临风的石坊上,旭日撒晖,祥云飘飞,呈太平盛世之气象。在临河而立的亭轩上,山河斑斓,五谷飘香,现人寿年丰之胜景;在拱桥的石栏上,莲叶翩翩,鱼虾游弋,造恬静和谐之氛围;在街头戏台的基座上,耄耋戏孙,学童吟诗,载温馨吉祥之希冀;在街巷的门边,石狮抖鬃,钟馗傩舞,荡驱邪镇恶之气势……思接千古,布道山野,酿造着民俗和亲缘的乳浆。
锤响凿鸣里蓄满了故事,不时闪动精彩的篇章。父亲以信仰与情思创作的第一个“代表作”,诞生在抗日烽火之中。望着焦土与火光,他把一块大石头运到青驼寺前,睁大冒火的双眸,抡起锤头,挥动錾刀,凛冽的石屑四散,惊起一滩滩野雀。凿錾出的“汪精卫跪地石雕”,形象地定义着“汉奸的丑陋”,让面容沮丧的“汪精卫”上身赤裸,双手反剪被绑,以求饶之态面对“抗倭英烈”“支前民众”而跪。一时间引发强烈的心灵共振,人们纷纷向此石雕吐吐沫,抹鼻涕,更有怒者拿起石块猛砸,不久便被人们打得头烂额碎。
技艺随心,石上留“道”,滚烫的情感在石头上生辉。迎着共和国诞生的曙光,父亲带着徒弟来到金雀山下,参与了“华东烈士陵园”的建设,亲手将苍劲豪迈的毛泽东手书“革命烈士纪念塔”刻在了高大的立石上,让塔顶的五星在碧空中闪耀着。不久他与乡亲们一起,带着喜悦和激情,架起了“沂河飞虹”,在“大庄石拱桥”建成庆典的礼炮声中,父亲高举着夺得“第一标兵”的彩旗,迎来了万众喝彩。
岂曰石无声,根魂今犹在,一件件石之作品成为父亲人生的鲜活注脚。事过时移,他的故事早已散落在山水之间,沉淀在后辈的血脉里。此时此刻,似乎又牵着父亲的衣襟,行走在山野村落,聆听着刻在石上的叮嘱。念及此,心绪难平,边行边吟:时至蒙山日暮,沉醉忘记归途。试问云中石崖,可曾见过家父?忽见彩霞落山崮,犹现背影飘云褚;丛林迷失何处去?却道石上有路。(邢兆远于2025年10月17日)
作者简介
邢兆远,笔名源远,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10月,山东省沂南县人,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邢兆远是当代作家、文化学者和资深媒体人,曾任《光明日报》高级记 者及鲁南记 者站站长、山西记 者站站长,以散文创作和红色文化研究著称,代表作包括《蒙山沂水》《草长莺飞》等。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问题联系本网将第一时间处理,转载请带来源。
本文地址:https://www.yimengwang.net/ymwx/sanwenzhijia/2025-10-18/9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