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岁月深处的光》有感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读《岁月深处的光》有感
陈晓伟
那日的莒南启元小学,秋意初袭,风从远处的山间吹来,带着草木的微香与岁月的沉静。在“书香润万家,笔墨绘时代”的颁奖典礼现场,灯光柔和,掌声如潮,诗意在空气中缓缓流淌。我坐在台下,心随朗诵声起伏,思绪被文字牵引,仿佛穿越了时光的巷道。活动结束,正当我准备起身离场时,一双手轻轻递来一本书——封面素雅,题名温润:《岁月深处的光》。抬头,是徐传松老师温和的笑容。他亲笔签下的名字,如一笔一划刻进时光的年轮,那一刻,我的心被一种难以言说的暖意填满。
书在手中,重若千钧。那是文字的重量,是情感的沉淀,是一位师者用一生行走于乡土与讲台之间所凝结的心血。我握着它,仿佛握住了某种传承的温度,一种来自岁月深处的光,悄然照进我此刻的平凡生活。
后来的许多个夜晚,我在灯下翻开这本书。一页页读去,不是在读文章,而是在听一位长者低语,听他讲述童年麦田里的奔跑,听他回忆教室里粉笔灰落下的声音,听他诉说母亲种䅟子织蓑衣的剪影。那些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如清泉般沁入心脾。它们不喧哗,却自有力量;不张扬,却直抵灵魂深处。
徐老师是农家出身的孩子,脚踩过泥泞的土地,肩扛过生活的重担。可他的灵魂,却如高山青松,挺拔向上,不畏风霜。他的笔下,没有怨怼,只有感恩;没有浮华,只有真实。他写父亲在田间耕作的伟岸背影,写得让我眼眶发热;他写乡村的黄昏,写得让我仿佛看见炊烟袅袅升起,听见牛羊归圈的铃声。那是土地的呼吸,是生命的底色,是他用半生行走后,依然保有的赤子之心。
最打动我的,是他对“师者”二字的诠释。在他笔下,教师不只是授业解惑的人,更是点燃心灵火种的引路人。他写自己站在讲台上的每一刻,都满怀初心;他写师者如何用心灵培养学生,教育,是灵魂与灵魂的相遇。这颗高尚的心灵,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对“责任”与“情怀”的理解。
《岁月深处的光》,光从何来?来自记忆的河床,来自亲情的守望,来自对土地的眷恋,更来自一颗永不熄灭的仁爱之心。这光不刺眼,却持久;不张扬,却温暖。它照见了过往的艰辛,也照亮了前行的路。读着读着,我仿佛看见那个在煤油灯下苦读的少年,看见那个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的中年,看见那个在沂蒙原野深耕文学的师者——他用文字,把岁月走成了诗。
我曾想,为何这本书能一眼动心?读着读着我明白了,因为它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生命的流淌。徐老师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最真实的情感。他不追求惊艳,却让人心生敬意;他不刻意抒情,却处处是情。他的文字,像一棵树,根扎在泥土里,枝叶却伸向天空。那是属于一个真正写作者的风骨。
而今,这本书放在我的枕也,睡前梦醒之时,翻上几页。那些字句,如老友低语,抚平我内心的褶皱。它告诉我: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无论多么忙碌,都不要丢失内心的光。
徐老师赠书的那一瞬,或许只是他生命中的一个微小片段,于我,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那一份情意,沉甸甸地落在我心上,如一颗种子,悄然生根。我写不下千言万语,只能以这寥寥数语,聊表敬意。但我知道,这份情不会止于文字,它会随着我对这本书的每一次阅读,不断生长,不断延伸。
岁月或许会模糊许多记忆,但有些光,一旦照进心里,便永不熄灭。感谢您,徐老师,用一生的坚守与书写,为我们点亮了那束来自岁月深处的光。
2025年初秋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问题联系本网将第一时间处理,转载请带来源。
本文地址:https://www.yimengwang.net/ymwx/zwpl/2025-09-02/9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