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海:书光如矩照我前行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光如矩照我前行
王富海
中秋之日,细雨如织。老家庭院的石榴树缀满水珠,恍若无数碎玉摇曳枝头。
青石板路上响起熟悉的脚步声,张在军叔撑着雨伞踏雨而来,伞沿垂落的雨帘后,是他温润如初的笑容。我疾步相迎时,父亲已从厨房奔出来。两个鬓发染霜的老友紧紧相拥,水珠从他们肩头簌簌震落,那声跨越半个世纪的"老伙计"在雨中轻轻发颤。
表叔的手依然保持着握粉笔的姿势,指节微微弯曲,掌心的茧子像是岁月镌刻的桃李印记。四十多年的粉笔末把在军叔头上的黑发染成了黑白相间。岁月也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沧桑。藏着不住的,是他眉宇间萦绕的书卷气和充满智慧的眼神。
我接过在军叔的雨伞,抢前一步开门。叔问我:“你今年三十了吧?”我赶忙回答“三十二了。”“三十而立,多好的年纪。”在军叔的目光穿透雨幕,“西棋盘村的文脉,该由你们接续了。”
我家和在军叔家斜对门。听父亲讲,两家是世交,老一辈就亲密无间,一家做饭两家吃是常事。多年前防震,我爷爷第一个在院子里建起防震棚,在军叔家建得晚,两家小孩挤在一张床睡了十多天。
每到夜晚,在军叔的父母——我表爷爷、表奶奶和我爷爷奶奶总坐在巷子里的石碾旁谈天说地,小孩子则坐在父母怀里仔细地听,直到眼皮打架睡去。他们聊的话题多是年景、收成。表奶奶多是一边纳鞋底,一边用柔软的方言讲述她儿子如何借着煤油灯读书至深夜的事。
那些故事像门前的老藤,在我心上缠绕出最初的志向图景。六七岁的时候,我就愿意和村里的小伙伴去在军叔家玩,最喜欢在他家破旧老屋里用木板打成的书架前转悠。斑驳的桐木隔板上,《三国演义》连环画里关云长的青龙偃月会反光,《山海经》插图中的精怪在纸页间腾云驾雾。
有一年的初冬,我蜷在草蒲团上读《大闹天宫》,忽然听见表叔对父亲说:“山里孩子眼界窄,我要给他们造艘书做的船。”这艘船在1992年的那个冬天破浪启航。

第二年,我在我们家也就是在军叔隔壁的草屋里诞生了。成了西棋盘村吮吸着书香奶水长大的孩子。
当“读书无用论”像野草般在山村蔓延,当邻居家张家二小子的放羊鞭驱赶着咩咩叫的羊群走向山坡,当刘家老大背起行囊跟在他打工的父亲后面走向城里建筑工地,当我父亲的刨刀收入远超大学文凭时,在军叔两间草房的书屋在春华秋实中开始迎接前来读书的山里娃。石墙土炕间亮起灯火一直在这个山村亮了多少年。
那年腊月,在军叔踏着三尺积雪去镇里邮局运书,他脱下棉袄裹住书捆,自己穿着单衣推车前行。那些带着体温的书籍后来化作种子,在贫瘠的山地上催开出一批批志气满满山芽芽。
伴随着阅读,伴随着书香,我走出了大山,来到了青岛。临行前,在军叔把我送到村头大槐树下,递给我一本《平凡的世界》,他拍拍我的肩膀说:“都市的日子,充满希望,也充满坎坷,坚持住,未来的路就让经典伴你远行,让孙少安、孙少平与你为伴。记住,还有二百多口人在西棋盘村面朝黄土背朝天,乡亲们等着你的探路成功,而我,会用书香继续浸润着这个村子。”我把书揣进怀里,默默下定决心,我一定不负众望,不负经典,等我探路成功,定会回到村里,继续为沂蒙书屋这盏明灯添油加蜡,让盏灯的光晕,漫过大山,漫向全国。

如今女儿九岁了,睡前总要听“放羊鞭变成钢笔”的故事。我告诉她,太爷爷的鞭子曾抽碎过晚霞,爷爷的刨刀能削薄月光,但真正劈开命运枷锁的,永远是经典书页间飞出的一把把金钥匙。
滚烫的几杯酒下肚后,我和父亲、在军叔到了村前的沂蒙书屋。本是月色迷蒙的中秋夜,因为有雨,脚下的路变得深一脚浅一脚。在军叔的指尖轻轻抚过当年由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题词的“沂蒙书屋”的匾额,忽然转头问我:“你读懂《平凡的世界》了吗?”我点点头:“我在渐渐读懂。”在军叔若有所思:“每个山里孩子心里都藏着一条放羊鞭,你叔我和你父亲这一代年龄越来越大了,你要把你的伙伴们组织起来,共同推动读书,咱爷们共同努力要用经典阅读把那条放羊鞭换成丈量世界的尺子。”
我走近书架,我的身影投影在一排排书架上,这一个个书架,一本本书籍,一把把阅览凳,一张张阅览桌,都是全国各地爱心人士捐献而来。当然也有包括我在内的西棋盘村年轻一代滚烫的爱心。柔软的灯光漫过书脊,我仿佛看见从这间书屋走出去的一个个身影。他们带着书中的星辰大海奔赴四方,却在山村“回来吧回来哟”的呼唤中回首凝望。那根无形的鞭子始终悬在心上,不是鞭策肉体归乡,而是警醒灵魂永远保持攀登的姿态。
西棋盘村的文脉在书香中绵延,如同书屋的灯光,照亮一代代山里人前行的路。
作者:王富海(作者系大陆马牌轮胎(中国)有限公司山东区销售代表)
编辑:李建海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问题联系本网将第一时间处理,转载请带来源。
本文地址:https://www.yimengwang.net/ymr/dangdairenwu/2025-10-11/9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