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平:山东第一位女同盟会员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山东第一位女同盟会员孙建平的丈夫刘溥霖
孙建平,女(1890—1910.8),临沂兰陵人,山东第一位女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先烈。辛亥革命著名烈士刘溥霖夫人。
孙建平,临沂兰陵人,祖籍广东潮州,父亲孙向奇,子人逸,同治诸生,在兰陵投资开办了酒业分埠,并娶兰陵王氏为妻,唯有掌上明珠孙建平留在父母身边,建平自幼跟父习字,读诗文经史,琴棋书画唱无所不通,天生丽质和富有个性特点的超时代女性,孙建平15岁考上了沂州公学,1909年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刘冠三做媒给刘溥霖并在兰陵完婚,而且还秘密加入了同盟会,成为山东省首位女同盟会员
1910年,沂水推荐保送刘溥霖和刘民生(沂水刘家山宋村人,同盟会员,解放后曾任山东省副省长)去济南“山东农村学校”学习,孙建平同往,同年孙建平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山东女子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的同学在孙建平教育介绍下,许多同学也加入了同盟会,她经常组织参加校内校外的集会,宣讲,游行示威活动,使女子师范学校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孙建平的工作得到了同盟会领导层肯定表扬和刘溥霖的全力支持,同年8月的一天傍晚,闪电雷鸣,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即将分娩的孙建平,惦念外出革命出未归的刘溥霖,毅然抓起雨伞,挺着沉重的身子走到大街上等候刘溥霖,不一会刘溥霖冒雨归来,这天夜里孙建平因受冷风雨淋致高烧不退而去世,享年20岁。
在同盟会,同学,朋友的感召下,济南各高校纷纷为孙建平举行了悼念活动,纪念这位英年早逝的革命女杰,山东女子师范学校在操场上为孙建平设置了灵堂,师生齐聚,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社会各界抬来的花圈摆满了全场,孙建平女士的遗体由济南运回沂水,安葬在埠前庄村的西南坪子,1915年冬月刘溥霖在济南英勇就义,遗体运回来和孙建平合葬。
附:刘溥霖简历
刘溥霖(1887—1915.12),字季瞻,季霑,一字有筱唐,曾改名刘光,刘乾,号健庵,山东省沂水县院东头镇埠前庄村人,同盟会员,辛亥革命著名烈士。
其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官宦世家,开明地主家庭,其太曾祖父刘若蘧,乾隆庚戌科恩贡生,曾任广东连州州判,署连山县正堂,敕封文林郎,赠朝议大夫。其曾祖父刘枚廷,太学生,诰封奉政大夫,晋封朝议大夫,其祖父刘秉銓,道光举人,户部员外郎,广东陕西司行走加三级。其父刘濬,字次哲,邑痒生,鸿胪寺序班,民国元年任山东省临时参议员。其兄弟五人除四兄早年病故外,皆为同盟会员。长兄刘浵霖,次兄刘淦霖,三兄刘湛霖,四兄刘沾霖。
刘溥霖自幼聪慧,才智超群,光绪二十八年(1901)六月考中秀才,时年14周岁,才子之名蜚声乡里。1906年,其入济南山左公学学习,同年八月在同盟会员刘冠三的介绍下参加同盟会组织。1908年,其追随刘冠三,吕子人等人赴青岛入震旦公学,开展革命活动。不到一年,震旦公学被德国驻青岛提督查封。1909年,刘溥霖返乡。刘冠三在华北各地联络同志,路经沂水时,刘溥霖偕同去沂州府(今临沂),遇兰陵女士孙建平(当时在沂州公学学习),经刘冠三作媒结婚。经刘冠三介绍,孙建平也加入同盟会。刘溥霖与孙建平婚后返回沂水。1910年刘溥霖被沂水县保送到山东农村学校开办的农会讲习班学习。孙建平随去济南考入女子师范学习。同年八月因娩前感疾不幸病故。从此刘溥霖义不再娶,专事革命。是年冬,农会讲习班结束。逐于1911年秋考入按察司筹办的法官养成所。他是山东省当时培养的第一批法律学生。刘溥霖,刘浵霖,刘湛霖兄弟在济南商埠纬五路设“宜春轩”,名为修表铺,实为革命机关。这时,袁世凯接济张勋军火,屠杀革命党人。为响应武昌起义,刘溥霖,刘冠三等人谋划“劫军车炸桥梁”,行动被“友”出卖,刘溥霖等15人被捕。经革命党人多方营救,刘溥霖出狱。后参加北伐军第三十九混成旅任炮兵营营长。1912年冬该旅被解散,刘溥霖遂入省留日预备学校。1913年留日预备学校被解散,刘溥霖入北平北洋大学。“二次革命”失败,因其遭反动军警的通缉追捕,又潜伏山西太原主编《公益报》。三个月后,报社被查封,他又回北平,著小说《孤剑寻仇》《彩云影》。为逃避追捕,此时其改名为刘光,由津门航大连赴日本留学。刘溥霖拜见了孙中山先生,呈《山东军事进行计划说明书》。1914年12月30日孙中山任命刘光(即刘溥霖)为中华革命党山东支部长,并颁发了委任状,命其回国筹备讨袁。1915年5月,刘溥霖辍学回国,改名刘乾,字健庵,以便于开展革命活动,他与方刚(中华革命党安徽支部长)返回青岛。后被袁党靳云鹏侦知,借日本官署之手,于同年10月18日将二位革命党人抓捕。11月26日,将刘溥霖引渡至济南。1915年12月4日凌晨四时,刘溥霖就义于济南东门外柳园,年仅28岁,其无子女,在就义前答应以长兄之子刘炳然为嗣子。
1922年5月,根据孙中山先生的指示,山东省国民政府在济南举行了盛大的“辛亥革命烈士拜墓纪念会”,这也是刘溥霖牺牲后的第一次追悼会。
1929年10月10日,为了纪念辛亥革命,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追认刘溥霖为革命烈士,并向刘府颁发了“正气凛然”大匾,以示褒扬。匾文为辛亥革命元老,国民党中央委员,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先生所书。同年,沂水县民国政府在沂水城建“溥霖小学”,以示纪念。
1933年由辛亥革命元老,山东革命先烈公葬筹备委员会负责人丁惟汾主编并手书的《山东革命党史稿,先烈传》(上)初稿,将《刘溥霖传》排列在本书的第二篇。
1934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为辛亥革命先驱刘溥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将其灵柩由沂水县埠前庄迁至济南千佛山辛亥革命烈士公墓。移灵柩时,时任国民沂水县长张里元偕各区区长抬棺护灵。
1936年4月,国民政府抚恤委员会第69次会议决定:给革命烈士刘溥霖的嗣子刘炳然特级抚恤金大洋五千块。
同时,民国党中央委员会第14次常务会议决定:追赠刘溥霖烈士为陆军上将,于1936年7月31日交国民政府命令公布。
参考文献:
《辛亥革命在山东》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济南文史》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专刊。
《辛亥革命在山东》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
《辛亥革命先烈,陆军上将—刘溥霖》沂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主编:庞守民,田相余。
根据刘溥霖的孙子刘福增(刘立章)回忆。
张德庆整理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问题联系本网将第一时间处理,转载请带来源。
本文地址:https://www.yimengwang.net/ymr/gemingrenwu/2025-09-19/9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