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沂蒙文化 > 民俗文化 > 姓氏文化

郯城蒲汪李氏:家族荣耀与岁月传奇

lihuan 姓氏文化 2025-03-02 20:35:49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在郯城县高峰头镇的历史长河中,蒲汪李氏家族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作为郯城县蒲汪李氏钦字辈第 20 代孙,多年来,我始终怀着对家族的深厚情感,致力于搜集家族历史文献和资料,期望能揭开家族往昔的辉煌篇章,让更多人了解这个家族的故事。
  蒲汪李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当时,家族先辈来到郯地,开启了在此地的繁衍生息。到了三世祖李哲之子李怀迁居蒲汪后,家族逐渐走向昌盛。在那个重视教育的时代,蒲汪李氏世代子弟多以读书为业,凭借着勤奋与智慧,在科举之路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仅哲祖一支族人,在明清两朝就涌现出 120 多个秀才、11 名贡生,更有 4 人踏入仕途,为家族赢得了荣耀。
  在此,我要衷心感谢家族前辈李荣振慷慨借阅族谱,为我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也要感谢琅琊姓氏家谱文史收藏群的乔闪、颜秉银、徐祗祥等地方文史爱好者,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给予了我诸多指导。
  此次,我参照《郯城县志》《山东通志》《益都县志》《安丘县志》等地方史志,并结合乾隆三十九年《郯邑李氏家谱》,精心整理出了以下家族人物资料,期望能呈现出蒲汪李氏家族的辉煌历史和深厚底蕴。
  1. 李景高:李怀三子,字仰文,号蒲溪。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原配郑氏,继配徐氏。万历元年,在九十岁高龄时,因其德高望重,被恩赐寿官,这一荣誉在《郯城县志・选举・寿官》中有着明确记载 ,成为家族中令人敬仰的长辈。
  2. 李体乾:李景高长子,字子健,号太渠,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先后娶张氏为正妻,凌氏为侧室。万历十三年,他积极参与县令颜若愚主持编撰的《郯城县志》,承担了校对、抄写的重要工作,为县志的编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万历二十年,他成为岁贡,开启了仕途之路。起初担任安丘县训导,凭借出色的才能,在万历三十三年升任益都县教谕,之后又任职于晋王府教授。他的事迹在康熙版《郯城县志・旧志书名氏》《郯城县志・选举・明经》《益都县图志・官师》中均有记录,彰显了他在当时的学识和影响力。
  3. 李春培:李景高之孙,李体恒长子,字因吾,内阁儒士,配王氏,芙蓉王公之女。
  4. 李春植:李体恒次子,字立吾,邑庠生,配张氏。
  5. 李春萃:在家谱上暂无详细记载,但疑似族人。
  6. 李灿:李体乾之孙,李春蕃长子,字奎璧,邑廪生,殉壬午国难,配刘氏。
  7. 李焕:李春蕃次子,字联璧,邑庠生,配张氏。
  8. 李炘(家谱作 “焮”):李春培长子,字伯昭,例贡生,考授州同,候选县丞。康熙版《郯城县志》记载,“康熙三年监贡,吏部考授县丞。”
  9. 李燿:李体乾之孙,李春茂长子,配孙氏,邳州授贤孙公之女。
  10. 李毓陞:李灿长子,字苑先,邑庠生,殉壬午国难,配张氏,涝沟张公之女,继配徐氏。徐氏在丈夫殉难后,独自抚养幼子,历经艰难,《郯城县志・列女》对她的事迹有着详细记载:“徐氏,李毓陞妻,夫殒壬午之难,氏年二十四,遗子方幼,游罹兵荒,勤志自守,训子铎入邑庠,铎妻何氏,甫一年又殁,何年二十岁,与孀姑同抚幼孙,徐苦节五十年,何历三十年,皆完节而终。” 她们的坚韧与坚守,成为家族女性的典范。
  11. 李毓基(家谱作 “機”):李焕长子,字兰如,乡饮副宾,配杨氏,继配徐氏,侧室范氏。
  12. 李毓封(家谱作 “堼”):李灿次子,字伦五,配高氏,夏庄高公之女。

  值得一提的是,从李春培到李毓封这十人均参与了崇祯十四年抵御流寇史二姚三之战。在那场激烈的战斗中,他们挺身而出,保卫家园,战后还立碑纪念,他们的英勇事迹被记载在嘉庆版《续修郯城县志・忠义》中,成为家族的骄傲,激励着后世子孙。
  13. 李献玉:李春蕃之孙,李炳长子,字鄂辉,邑庠生。原配谢氏,是红花埠谢尚卿之妹。在朝代更迭的动荡时期,他独自支撑家族,在经历了国变后,家族的长辈们纷纷离世,他不畏艰难,独自承担起家族的责任。在康熙七年六月的大地震中,他更是经历了生死考验。《郯城县志・编年志》记载:“(康熙)七年六月大地震……,庠生李献玉,屋中裂缝,存积一空。献玉陷入穴中,势似无底,忽以水涌,浮起,复得扳岸而出。” 他顽强的生命力和对家族的坚守令人钦佩,在他的努力下,弟侄接续入庠,家族声威得以重振。
  14、李毓垣:字载枢,邑廪生,配于氏。《郯城县志·编年志》记载,“(康熙)七年六月大地震……,廪生李毓垣,有麦一箘,陷入地中,仅存数握。”

       15、李(火+著):春培次子,字仲章,配刘氏,侧程氏。顺治三十三年拔贡,考选州同。见《郯城县志·选举·明经》。
       16、李毓均,行2,字雝客,配梁氏。康熙十二年拔贡,候选知县。见《郯城县志·选举·明经》。
  17、李鉁,毓封长子,字萃九,配谢氏,继田氏。康熙十二年参与知县张三俊和冯可参编撰的《郯城县志》,负责校对、抄写工作。康熙三十八年岁贡,雍正四年任冠县训导。见《郯城县志·选举·明经》《冠县志·官职》。
       18、李鋐,炳之孙,毓奎次子,字卫九,康熙四十四年岁贡,选汶上县训导,未上任,配王氏,朱村王朝璋次女,侧梁氏。见《郯城县志·选举·明经》。
  19、李佩,毓均长子,字苍桁,雍正十二年岁贡,乾隆年间任胶州训导,配杨氏,继郑氏,侧卢氏,迁居磨山銮墩。见《郯城县志·选举·明经》《重修胶州志·官职》。
       20、李鐀,炳之孙,毓玺五子,字邺签,雍正十二年岁贡,配张氏,继刘氏。见《郯城县志·选举·明经》。

  21、李镇,毓玺四子,字卓安,乾隆十四年恩贡,配谢氏,红花埠谢卓凡姊。见《郯城县志·选举·明经》。

  22、李侒,毓垍长子,字雪烦,号颖邨,乾隆十五年岁贡,乾隆十九年任范县训导,貤赠一代,配葛氏。见《郯城县志·选举·明经》《范县志·官师》

  23、李士箴,佩长子,字戒中,乾隆二十六年恩贡,配杨氏。见《郯城县志·选举·明经》。

  24、李士言(家谱作“岩”),侒长子,字鲁瞻,配马氏,贡生。见嘉庆版《续修嘉庆县志》。

  25、李毓垍,春植之孙,煐长子,字孔厚,以子侒职貤赠修职佐郎,妻孟氏貤赠儒人。见《郯城县志·选举·封赠》。

  26、李毓圻,春蕃之孙,炜长子,邑庠生,殉壬午国难,配王氏,一女适太学生杜靖园。《郯城县志·列女》记载,“王氏,李毓圻妻,沂绅王副使之孙女也,十六岁于归,二十而遭破城之变,舅姑夫子俱以兵殇,氏收殓后投缳自缢,家人救之得不死,族戚交劝曰:公姑未葬,弱女未成,与其死,孰若殡送先灵抚成幼女乎?氏勉从之,遂剪发毁容,勤苦绩纺,苦操不二。”
       27、李毓埙,春培之孙,烨长子,字冠箎,例贡监生,配王氏,卞庄王文喻之女。《郯城县志·列女》记载,“王氏,李毓埙妻,年二十六夫故,氏拮据奉侍舅姑,教子及二孙入泮,卒年六十九。”

  28、李铎,毓陞长子,字镇九,邑庠生。幼年遭国变,入学后颇有支持,惜早殇,配王氏,继何氏。何氏见以上《郯城县志·列女·徐氏何氏传》。

  29、李䦅,毓封次子,配张氏。《郯城县志·列女》记载,“张氏,李䦅妻,年二十五而寡,遗孤长溁,甫四龄,氏事舅姑生养死葬,抚子成立,卒年六十有一。”

  30、李仪,毓垣长子,配张氏。《郯城县志·列女》记载,“张氏,李仪妻年二十二夫亡,遗腹子抚之及长有室,复天又抚孤,孙旋殇,至七十一岁卒。”

  31、李铤,怀次子景盛五世孙,配郑氏。《郯城县志·列女》记载,“郑氏,李铤妻,年二十六,夫故,子洪涛甫三龄。氏矢志存孤,母家无子,又为营葬,立嗣。郑、李二姓皆赖氏不绝,历节四十年。”

  32、李成元,怀长子景隆六世孙,配解氏。嘉庆版《续修郯城县志·列女》记载,“解氏,李成元妻,二十八岁寡,凡守志四十四年卒。”

  33、李杭,成元长子,字苇一,太学生,配侯氏,继颜氏。嘉庆版《续修郯城县志·列女》记载,“颜氏,李杭妻,年二十六岁寡,凡守志三十八年卒。”

  34、李景运,铎玄孙,配王氏。嘉庆版《续修郯城县志·列女》记载,“王氏,婿曰李景运,年二十九寡,凡守志四十四年卒。”

  35、李天徵(家谱作“征”),毓奎玄孙,配田氏,继丁氏。嘉庆版《续修郯城县志·列女》记载,“丁氏,李天徵妻,十九而寡,舅姑皆年八十,侍奉甚谨,今守志三十余年。”

  36、李长灒,鐀次子,字多助,邑庠生,配刘氏。嘉庆版《续修郯城县志·列女》记载,“刘氏,县学生李长灒妻,二十二岁寡,今八十有七,嗣子修谦。”(此处应为“嗣孙”)

  37、李天甫(家谱作“辅”),鋐曾孙,字锡祉,配谢氏,继徐氏。嘉庆版《续修郯城县志·列女》记载,“徐氏,李天甫妻,二十九岁寡,今守志三十余年。”

  38、李士嶷,妻冯氏。嘉庆版《续修郯城县志·列女》记载,“冯氏,李士嶷妻,二十五岁寡,今守志四十三年。”

  39、李天佐,杭三子,配侯氏。嘉庆版《续修郯城县志·列女》记载,“侯氏,李天佐妻,二十五岁寡今,守志三十余年,嗣子曰福运。”

  40、李松,炳玄孙,配周氏。嘉庆版《续修郯城县志·列女》记载,“周氏刘氏侯氏,周氏李松妻,二十七岁寡,凡守志三十年卒。子天照,县学生,妻刘氏,三十六岁寡,凡守志若干年卒。子维运,妻侯氏,二十岁寡,引刀自刺,血流被体,不果死,今守志二十二年。”

  41、李德运(家谱作“得”),景运三弟,监生,配孙氏。嘉庆十五年参与县令吴堦、陆继辂主持编撰的《续修郯城县志》,负责采访、分校工作,其中记载关于抵抗史二姚三纪念碑便是由李德运等人提出的。嘉庆版《续修郯城县志·艺文》中收录的诸城人宋静中所撰《重修问官祠记》。其文章末尾提到,县人李德运复为诗,修葺始末,附于左方:

  风兮雨兮厦将倾,寂无人兮谁为管。怆余怀兮跻公庭,宰周君兮心不宁。君曰:嗟,是祠也,尔邑之光,我为葺之,尔其襄之。予曰:老夫耄矣,恐废公命。君曰:勉为之,当有庆。为楹为桷,工则度之,有堂有阶,君葺落之。猗嗟周君,垂不朽矣,老夫何力之有。

       42、李士修,妻田氏。

  43、李士绪,妻田氏。

  44、李兴运,妻尤氏。

  以上三人疑似族人,家谱无记载,见宣统版《山东通志·列女·郯城》。


  作者简介:李欢,郯城县蒲汪李氏钦字辈第20代孙,1999年出生于山东郯城。大学毕业后从事文旅相关行业,热衷于钻研地方史志和家谱文化。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问题联系本网将第一时间处理,转载请带来源。
本文地址:https://www.yimengwang.net/ymwh/minsuwenhua/xswh/2025-03-02/924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评论底部广告位

沂蒙网

https://www.yimengwang.net/

| 鲁ICP备12020231号

Powered By 沂蒙网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