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沂蒙文化 > 历史文化

古东莞的由来及地理变迁

admin 历史文化 2019-07-26 08:14:2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山东省沂蒙山区古地名,位于今临沂市沂水、日照市莒县北部一带。西汉时期,设东莞县,属徐州刺史部琅邪郡。东汉属徐州刺史部琅邪国。东汉建安初,魏武分琅邪、齐郡置东莞郡,东莞县属徐州东莞郡。三国魏沿之。东汉建安初,魏武分琅邪、齐郡置东莞郡,东莞县属徐州东莞郡。三国魏沿之。 晋代,东莞县仍属徐州东莞郡,刘宋时期亦沿之;元魏属南青州东莞郡;高齐文宣帝废东莞郡,东莞县属南青州东安郡;宇文周属莒州东安郡;隋代属高密郡。唐代初期,东莞县属密州。唐代前期,东莞县撤并。

东莞县 (山东古县)

     今莒县北部的东莞镇驻地,在历史上曾是东莞县治所史书记载,东莞县始建于西汉时期,后又多次迁徙,于南北朝时期迁址今莒县东莞镇这期间在莒沂两地还有一个东莞郡治,由于古籍记载简约,且区
划多变,使现代人对古东莞县和东莞郡的位置产生许多误解。本文试将古东莞的由来及地理变迁做一探析,并就教于各位方家。

     一、东莞地名由来考

     《汉书·地理志》曰琅邪郡有东莞县,三国魏孟康注:“故郓邑,今郓亭是也。”孟康所说的郓邑,是春秋时期莒、鲁两国长期争夺的地方,或属莒国,或属鲁国,因鲁国有两个郓邑,莒、鲁所夺之郓
邑位于鲁国东部,故俗称东郓,《春秋·文公十二年》:“季孙行父帅师,城诸及郓。”西晋杜预注:“郓,莒、鲁所争者。城阳姑幕县南有员亭,员即郓也。”(《春秋左传》,清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
疏》本)西晋京相璠亦云:“琅邪姑幕县南四十里员亭,故鲁郓邑,世变其字。”(《水经注·沂水》篇引)。

      春秋时期的“东郓”到了西汉时期改为“东莞”,这个更名与“郓”、“莞”两字的古音相近有关。据《诗·小雅·斯干》:“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东汉郑玄注:“莞,音官,又音完。”民国杨守
敬熊会贞在《水经注疏·沂水》篇中云:“《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十五详言运、员二字通,运、郓音同,郓、员亦可通用。”因“莞”字与“郓”、“员”古音相近,所以汉代“东莞”县名是由春秋“东
郓”音转而得名。
 
      春秋时期的“东郓”到了西汉时期改为“东莞”,同时还应与莞草有关。莞草即蒲草。上文所引“下莞上簟,乃安斯寝”,郑玄注:“莞,小蒲之席也。”《斯干》这首诗记述了古代国君筑成宫室后,
与群臣坐在莞席和簟席上共同设宴庆祝的场面。两周时期,室内生活用品中,没有现在的椅、凳,人们坐的和躺的都是铺在地上的席子,莞席便是其中一种。另据《礼记·丧大记》,莞席还用于古代贵族的
丧礼和祭礼。西汉时期,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有“种莞织席”的句子。可见,莞草或莞席作为古代贵族的生活日用品,普通百姓把它作为养家糊口的生活来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周礼·职方氏》:“正东曰青州……其浸沂、沭,其利蒲、鱼。”意思是说,正东地区是青州……那里有沂河和沭河可供灌溉田地,那里的物产主要是蒲和鱼。现代学者研究认为,《周礼》成书于战
国时期,《职方氏》的这段文字说明,西周至战国时期,莒、沂两地盛产蒲草。《职方氏》将蒲草和鱼相提并论,谓“其利蒲、鱼”,说明这种草在古代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日用品。

       古代用植物名作地名的现象屡见不鲜。春秋莒国曾用“蒲”字作地名,《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先遇莒子于蒲侯氏。”杜预注:“蒲侯氏,近莒之邑。”春秋卫国也有“蒲邑”。莒国的“莒”字,
也是植物名。《说文》:“齐谓芋为莒。”清代段玉裁注:“所谓别国方言也,借为国名。”
    
       总之,“东莞”地名源于春秋“东郓”,是由于古音相近,转借而得名,又因古代莒、沂两地盛产莞草和莞席,当地以此为生活主要来源,故取县名为“东莞”。

     二、东郓考

     《春秋》有二郓,一在今山东省郓城县,即春秋鲁昭公所居之郓,因位于鲁国西部,故又有西郓之称;一为莒、鲁所争之郓,在春秋莒、鲁交界处,因位于鲁国东部,故俗称东郓。本文所述即此东郓。

      1、莒、鲁争郓的历史
 
     《春秋·鲁文公十二年》(公元前615年)曰:“季孙行父帅师,城诸及郓。”西晋杜预注:“郓,莒、鲁所争者。城阳姑幕县南有员亭,员即郓也。以其远逼外国,故帅师城之。”今人杨伯峻注:“此
时属鲁,故季孙帅师城之。必帅师者,备莒以兵来争也。”《公羊传》又写作“运”。

    《春秋·鲁成公九年》(公元前582年)曰:“冬,楚公子婴齐帅师伐莒。庚申,莒溃,楚人入郓。”此时郓已属莒国。楚人入郓,只是掠夺财物,并未据有。

    《春秋·鲁襄公十二年》(公元前561)曰:“莒人伐我东鄙,围台。季孙宿帅师救台,遂入郓。”此时仍为莒国所有,鲁国军队攻入,并未据有。

     《春秋·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曰:“三月,取郓。秋,莒去疾自齐入于莒。莒展舆出奔吴。叔弓帅师疆郓田。”自此以后,郓为鲁国长期占据,莒国无力收还。所谓“莒、鲁争郓,为日久矣。”
(《左传·昭公元年》)反映了春秋时期莒、鲁长期发生摩擦的史实。
 
       2、东郓的位置
 
       关于东郓的具体位置,过去文献记载多有不同,今辨析如下。
 
     《汉书·地理志》有琅邪郡东莞县,班固自注:“沭水南至下邳入泗。”三国魏孟康注:“故郓邑,今郓亭是也。”班固的自注说明西汉东莞县境内有沭河之源;孟康的注释是说:西汉东莞县与春秋之郓
邑、三国时期的郓亭三者为一址。东莞县在三国时期仍然存在,孟康注说明西汉东莞县城故址到三国时期已设为郓亭了,东莞县已迁址别处。
 
      成书于东汉末、三国初的《水经·沭水》篇记载:“沭水出琅邪东莞县西北山,东南过其县东。又东南过莒县东。”这段文字记载了沭河发源于东莞县境,而且东莞县城位于沭河西岸。
   
      既然春秋东郓和西汉东莞县为一址,只要找出其中一个地名的位置,另一个地名的位置自然也就确定了。

       西汉时期的县治(或侯国)比较稠密,根据《汉书·地理志》班固自注,东郓或西汉东莞县故址应该尽量在沭河的源头处寻找,这是判断春秋东郓、西汉东莞县的位置的最主要的而且不能违背的原则。
西晋时期的杜预和京相璠对郓邑的位置有着非常近似的说法,杜预以为“城阳姑幕县南有员亭,员即郓也”。京相璠亦云:“琅邪姑幕县南四十里员亭,故鲁郓邑。”姑幕县故址位于今安丘市石埠子村,按
杜预和京相璠的说法,东郓当在今莒北东莞镇一带,然而,今莒北东莞镇境属潍河流域,有潍水之源而无沭水之源。因此,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沂水》篇否定京相璠的说法,并明确指出东郓即“今(团)
城北郓亭是也”。
 
       亭是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一级行政机构。《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从杜预、京相璠和郦道元的说法来看,西晋时期的员亭在今莒北东莞一带,而北魏时期的郓亭
则位于“团城”北,今沂水县境。

       由于沧桑巨变,唐代以后,古遗址逐渐模糊不清,文献记载也显得含糊。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第十一:“沂水县,本汉东莞县,即春秋莒、鲁所争之郓也。城阳姑幕县南有员亭,即郓也。”则又将春秋郓邑、汉代东莞县城、唐代沂水县治(即今沂水县城)混为一址,且又引杜预之说,看似多方引证,实则前后矛盾。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仍沿李吉甫之说,并无新意。明清时期的地方志也多沿此说。但是,建国后文物普查证明:今沂水县城既无春秋遗存,也无汉代文物,考古界将沂水县城确定为隋唐文化遗址,这就排除了今沂水县治为春秋东郓、汉代东莞县城的说法。
 
        今沂水县北约45里处的徐家荣仁村有春秋古城遗址,此遗址位于沭河上游,距沭河之源(今沂山)不远,与《汉书·地理志》“沭水南至下邳入泗”,《水经·沭水》篇记载:“沭水出琅邪东莞县西北山
,东南过其县东”,《水经注·沂水》篇“今(团)城北郓亭是也”的记载相符,新编《沂水县志》、《临沂地区志》以为即春秋东郓遗址、西汉东莞县故址。笔者以为这是最为合理的说法。(张同旭)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侵权问题联系本网将第一时间处理,转载请带来源。
本文地址:https://www.yimengwang.net/ymwh/lishiwenhua/2019-07-26/60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评论底部广告位

沂蒙网

https://www.yimengwang.net/

| 鲁ICP备12020231号

Powered By 沂蒙网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